古代每一次大災難,背後都是人禍,而這也是讓人類不斷前進,最無奈的方式。

古代大饑荒,餓殍遍野時,是真的世上僅存的糧食不夠大家活命嗎?

無非囤積居奇。

大饑荒前,富人驕橫奢靡,社會風氣非常敗壞。

而窮人,只要有口吃的,就一味聽之任之,甚至互相踩踏,麻木不仁,助長了所謂的叢林法則氾濫成災。

自然災害本來就是有規律的,常存的,甚至視社會抗災能力而定義,同樣一件事,有時是災,有時就只能算是風景。

災害來時,富人仍舊驕橫,依舊天天美食,甚至是繼續浪費肉食品和糧食。

而更有甚者,炒作糧食價格,而有少量土地的那些人,為了吃口飯,廉價出售,來獲取那些大地主的一點糧食。

而沒有土地的人,面臨餓死,甚至也只能賣兒賣女。那麼,他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會聯合起來進行鬥爭,爆發農民起義。

這些曾經有點土地的人,和落魄的一些有能力的人,就會成為中堅力量,帶領那些沒有土地的群體。

而一些有些良知的大地主,看到了機會也會參加進來,提供資源,因此就組成了武裝力量。

當這些人成功了,就會改朝換代,吸取前朝的失敗教訓,然後減息減租修養生息,讓所有底層人民看到了希望。然後再清理上一個朝代,就積累了原始財富。

假如他們失敗了,也可以迫使古代朝廷改變以前做法,懲治一下大地主階級,因此它和起義成功一樣,也可以推動社會向前進步。

也就是說,古代每一次天災,在好的朝廷時不會出現太不好的現象,世上存的糧食也不會發生餓死人。

內憂外患,正是變革的動力。

各種亂象不過是證實了私人本資的強大。

因此,必然的邏輯是,隨著某階級在經濟上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它勢必要謀取相應的地位。

除了討伐這些前臺的跳樑小醜,還要認真思考這個國家將何去何從。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原本就是相輔相成,只不過以前的重資本投入到了城市裡頭,偏偏整個生產體有問題,什麼都靠外面輸送。

《青葫劍仙》

隨著矛盾積累,自然就會不斷爆發衝突。

對這些,曾經是多麼警惕,花了數十年教育,教員的論著,那寫得是清清楚楚。

辭海生物篇,說基因時還特意寫了,要警惕帝*國主義用.....這不都發生了嗎?

現在我給出你們前進的方向,是為了團結你們,如果不接受,...林昭應該有預案。

“走了...你休息吧。”

“一會我去做早餐。”

“嗯,如果看史書覺得不舒服,可以先放一下。”林昭走到門邊開門。

肩膀被林雙按住,她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