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人都會仔細地去研究這個金屬件的結構,如果說這樓最有技術含量的地方在哪,估計就在這裡了。

別的東西,都比較普通。

“接下來怎麼做?養鴨子這裡要擺點食槽吧?”

“今天應該不會擺,又沒有鴨子,上面也沒兔子,聽說都是做好的。”

“人應該安排個房間,是在三樓吧?”

“三樓。”

“冬天怎麼辦?”

“你沒看網上那介紹,掛竹簾子,基本上能把風都擋住。”

“哦....”

上面看客湧湧,邊上工程沒停。

有人往坑裡灌石灰水,進行消毒。

塘基上的工程也開始了,這裡路邊也要種竹子,十公分粗的毛竹,一米一株,種兩排,中間同樣也有橫架固定。

等到這些做好,塘基上也要種瓜類:絲瓜冬瓜佛手瓜,側面種豆角西紅柿。

現在當然還沒法種。

有工人在修整塘邊的臺階,進度也很快,這裡雖然有臺階,但因為都是土階,容易被水弄垮,所以必須用更小的竹子種成一排作為擋板。

全都是竹子!

黃書記看著這一切,心裡輕嘆,這個東西要是早三個月弄出來就好了。

五月弄出來,現在就是展示成果,現在弄,冬天馬上就到,根本看不到瓜果滿樓的樣子,...可惜!

同樣的感覺也在很多人心裡浮現,網上也有人直接就說出來,潛臺詞就是責怪為什麼別人就想不到這麼幹。

這一片示範區,將由村委會專門組織人員管理。

這片工程區今天暫時就這樣,如果想上竹樓去看去坐,要排隊,一次只能上去六個,然後十分鐘就得下來。

多數人覺得算了,這玩意已經看清楚,上去也沒意思。

目前來看,一千塊錢不貴,這麼多吃的東西隨便吃,還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看。

活動時間到下午六點。

目前大夥能做的活動,除了幫忙,就是是大家志願下塘捉泥鰍,捉完的泥鰍當場炸出來大家有得吃。

林雙在捉泥鰍活動中有出鏡,他捉了幾條之後就休息了,第二次出鏡也就是在竹樓上,跟大家證明,這樓不錯。

現在他又來到了野食區。

不少人提著桶來交泥鰍,然後按著泥鰍的數量領幾個塑膠牌子走。

工作人員把大的挑出來,小的單獨收好,這些還要長。

縣裡帶來的大廚把這些泥鰍放在水桶裡吐泥,那邊已經架了一個大油鍋,一會要炸泥鰍給大家吃。

泥鰍是生命力挺強的生物,它可以用腸呼吸,成年泥鰍離水還可以活比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