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林昭已經很明白說過,她能讓人保持情緒穩定。

這裡頭潛臺詞是什麼?

其實是操控人心啊!

就這幾十年的環境,拿到這種金手指的人別說發展二十年了,一年就能當上世界首富。

人已經很有錢了之後,錢帶來的吸引力就不再是錢的本身,而變成了過程中的或許會有的‘成就感’、‘價值感’以及‘安全感’

之所以說或許會有,是因為可能並不會有。

阿倫特在《人的境況》一書中對馬克思的勞動觀提出了批評,因為在她看來,馬克思一方面把勞動視為人之為人的存在本質,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主要地方,另一方面又宣稱勞動是人的限制因素,要消滅勞動獲得自由,這是個矛盾。

如果接受黑格爾馬克思傳統的辯證發展觀,這是個上升的過程,並不矛盾。

另外阿倫特指出,人類在獲得更多的自由閒暇之後,帶來的不是勞動解放,而是更貪婪的消費慾望,這種消費行為又是以勞動為成本的。

這種洞見跟後來被越來越人關注到的消費社會批判基本是一致的。

首先,這種消費主義與經濟結構變化和非生產性勞動增加有關。

其次,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確實有“生產中心論”的傾向,忽略了生產本身是以“需要”為前提的,有了需要才會有相應的生產和滿足。

如果說未來真正會實現勞動解放的話,某種意義上也是對“需要”的革新,而“需要”的革新同時也是人的革新。

林昭她需要什麼呢?

這個問題如果她不給答案,林雙只能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看外面的那些人,二是看自己。

林雙自己,錢多了沒辦法拿出來用,卻還會接任務,任務本身也沒有什麼太多意思,卻能給他帶來額外的獎勵,身體方面的。

這裡面或許是對強大和美的追求,也可能是起到一個安全保障。

想必林昭也是一樣。

說不定投機行為有助於她的能力增長。

畢竟投機市場裡面的參與者,那個情緒的變化,恐懼和興奮的交替頻度是何等之高。

“林雙,下來吃飯。”外頭傳來林昭的叫聲。

林雙關上手機出門。

林昭正站在他門前。

“表情這麼緊張,在做什麼?”

“緊張嗎?”

“目光遊移,撒謊了,算了。”林昭當先往前走。

“剛才有點好奇,就查了下有過哪些妖股,發現有個叫東方電子的,漲了六十倍。”

“有什麼奇怪的,上百倍的也有,這些東西你不用學。”

“哦......您是什麼時候學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