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還不是一般的產品,她相當於是一個個教師,能教的學生當然是幾何級數增長。

能限制的無非就是“入選”的條件,無親的適齡孤女,這個國內也不知道有多少,林雙反正是沒看過統計。

但四年之前,國內對教育方面的質疑已經是沸沸揚揚,大學出來的人有極大百分比都在失業。

前年開始,又有人開始討論,國內的學制問題,認為國人花在“校內教育”的時間太長了。

上學是做什麼?

除了學會為人處事,交際人脈,當然是有本證書。

因為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如果提升能力的話,讀書、做事、職場打拼,提升速度最快,何必聽那些沒走出過校園的老師講;開闊視野的話,開啟手機,就能縱觀全球;連線人脈的話,那應該去參加各種訓練營、培訓班……

不是說能力不重要,相反能力永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但是在很多時候,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別人覺得你有能力。而學歷就是最能影響別人判斷的因素。比如說,如果一個普通高校和一個清北生同臺競技,這邊還沒表現,那邊估計就在心裡就先打分了。

高校名校形成的是另一種資源圈,出去就業時面試官可能就是學長,或者這個公司就是學長們創立的,當然會扶學妹一把。

可如果整個就業體系崩了呢?

學長們都吃不上飯了!

到大學畢業,一個人都得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花錢多還收不回本。

大學生出來之後,當外賣員,送快遞,反過去想想,這些跟十年寒窗學的有什麼關係?

林昭教導的這些孩子,能願意上大學才奇怪了。

她本身就從初中開始讓這些人進入到她名下的實業短期工作,一個個還按著特工的標準來培養。

進大學當女兵王?

那不如早點跟姐姐妹妹們一起開心工作。

“其實呢,也不完全是這樣。”林昭嘆了口氣。

“嗯?”

“其實大學是一個圈子,去或不去,在於他們想不想進去那個生活圈。相較於這些跟她們相似經歷的人來說,那邊顯然是更沒吸引力的。”

“......她們想找自己真正的同伴?”

“對,她們從小就觀察社會觀察人,都不簡單的。”

“看得出來,能學到您三分本事也是人才了。”

林昭弄的這個讓林雙想起網文裡頭那些主角,網文主角有太多都是孤兒,父母雙亡,家裡有房。

“在這方面,她們還是比較選擇自由的,現在大學的名聲也不好,我呢,當然也希望她們早點工作,如果說她們考上了,還有期待,可以先休學一年。”

“總之還是得有很多崗位要那個?”

“對,但我也不能讓她們隨便混日子,還要是要有一種從無到有的建設過程。”

“明白了!我之前還在想,如果這些人都想結婚了怎麼辦。”

林雙看著林昭,感覺林昭建立這麼個組織,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因為戀愛和結婚引出大量的問題。

“結婚?她們連戀愛都不想。”

“......”

“這可不是我要求的。”

“嗯,我想您也不會,但...她們是真的不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