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書太多反而沒書看嗎?這令人感覺相當矛盾,怎麼會書多還反而沒書看呢?

因為書的質量不好嗎?還有那麼多名著沒人讀呢,能被說成名著的,質量總過得去了吧?

是缺時間嗎?不,很多人其實是很閒的,他們大概是缺少足夠的耐心和合適的心境。

在十年之前,我就聽到很多人說,那些世界名著大部頭,啃不動了。他們只想看看輕鬆簡單的網文。

十年之後,我再問他們,你們還看網文嗎?

他們告訴我,也不看了,因為這些書寫得短的感覺內容不夠會爛尾,寫得多的又太多。

最多的一本是三千萬字,其它的作品,很多也是千萬字左右。三五百萬字的更是多不勝數,然後是一二百萬字的那些......這些上千萬字的,就是看一眼目錄,都不敢說自己能看完。

傳統作家們是真想象不出這麼多字的怎麼寫出來。

想當年,我看過的很多文學作品,超百萬字的很少,作者寫一本都是耗盡了畢生心血。

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一輩子,又有脂硯齋跟著十年批閱,五次刪改,才寫了前80回約61萬字,後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掉稿還是“太監了”。

程偉元、高鶚整理後,增了40回的續,也只有70多萬字!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80萬。

吳承恩的《西遊記》86萬,最開始也沒那麼多。

施奈庵的《水滸傳》96萬。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109萬字。

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140餘萬字。

雨果的《悲慘世界》有128.8萬字。

…...

某網站大神寫手,一年一部書,寫了五百萬字。在這個網站上,一年寫不了兩百萬字的都不合格。

網文寫手為什麼能有這種洪荒之力?

也許隨著時代的進步,作者已經進化成精,如果不是機器在寫,那可能真的是因為他們有打字機一樣的寫作速度和天生的大腦洞!

可是批次化的創作,同質跟風的題材,堆砌排列組合式的寫作模式,雖然在文字創作的數量上,遠超前人,但質量呢?

縱你寫了千萬字,無人在看也枉然吧!

…...

然而,今天一早,我聽到同事告訴我,說就在昨天夜裡,林雙的粉絲以完成課後作業之名,用三個小時不到的時間,把《西遊記》全文給用現代文給重新寫了一遍。

我看了,每一段都有幾個版本的寫法。點贊高的還都挺不錯。

然後聽說她們會再開一個貼,重新粘一個精校版。

我覺得,新時代的寫作方式來了。

可這個好像應該歸類到翻譯,並不是完全的原創,因為翻譯的時候,原故事就在那裡,只是用現代語言,用當下青年喜歡熟悉且樂見的文字去重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