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上好酸。”

“我幫你按一下,一會你再幫我按。”

“塗一下那個...”

…...

小皮站上出現了大量被搬運過來的油管影片,跟林雙有關的反應影片之外,還有模仿影片,甚至還有在東京的運動員在模仿林雙。

肯亞運動員在跑步機上跑步。

籃球運動員在玩花式籃球....

還有運動員們去打保齡球。

很多人,特別是奧運會那邊似乎也發現了,林雙的熱度分流了世界對他們的注意力。

最著急的並不是東京奧組委,而是贊助商。

奧組委目前的任務就是平平安安結束這個“盛會”,然後再收拾因疫情而來的爛攤子。

而品牌方的災難還在後頭。

四年一屆的奧運有可能取消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推遲也不過減小了一點點損失。

真正舉辦之後,仍然是焦頭爛額。

因為推遲一年的原因,有些品牌簽約的優秀運動員狀態糟糕,就算上場也沒法爭金奪銀證明自己,品牌也就失去了“捆綁”營銷的機會,媒體曝光會大幅銳減。

為了奧運,許多品牌的新產品早在一年前就已投入生產甚至運輸,以耐克、亞瑟士為代表的運動品牌確實已相繼釋出其贊助國家隊的隊服系列。

日本本土品牌亞瑟士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金牌合作伙伴,位於奧運會贊助商體系第二層級,也是該層級中唯一的運動品牌。

東京奧運獲得了包括朝日啤酒和亞瑟士在內,共68家日本國內贊助商的支援,總共籌集了超過33億美元資金,是奧運會歷史最高紀錄的三倍。

耐克則是美國國家奧委會簽約多年的贊助商,負責供應美國國家隊的鞋服等裝備。

雙方於2019年達成的續約合同將一直持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該筆交易的金額或達到2億美元。

原本業內人士認為,即使再次發生不利情況,運動品牌也會得益於去年的經驗而能夠更靈活地應對。

但實際上儘管今年是奧運年,但鮮有運動品牌再發起與之相關的營銷活動。

品牌在進行推廣時表現出“去奧運化”的特徵,試圖弱化消費者對產品奧運屬性的聯想,轉而把相關產品的使用植入日常場景,目的就是想延長產品宣傳的生命週期、減少對受眾範圍的限制。

亞瑟士去年釋出的旭日紅系列原本為配合奧運而生,但現在的宣傳中該品牌更多地將該系列與體育精神的正能量相關聯。

由於有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等多個國際賽事資源集中,近年來亞太及中國地區已經成為運動品牌提振全球市場的關鍵地帶。

對於亞瑟士,中國市場目前是該公司的亞洲第二大市場、全球第四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