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利用紅褐色大地和緩的丘陵排軍佈陣,互相對峙。

王國軍將多達二十四萬五千的驚人大軍,分成右翼七萬,左翼七萬,中央十萬五千的兵力,巧妙利用三個丘陵架構陣地。說是陣地,但並沒有用柵欄圍起, 而是以鋪天蓋地的大軍所形成。

從最前列開始排成五列的步兵們,舉起必須用兩隻手才握得住的六公尺以上長槍,形成槍林,陣地就是這樣構成的。

這是用來對付帝國的主戰力重灌甲騎馬兵,代替拒馬的功效。之所以不使用拒馬,純粹只是因為要保護這麼大的軍隊,需要的木頭量太多了。不如活用大軍組成槍林比較有效率。

雖說這個陣型的確堅固,能讓敵人不敢輕易進攻,但也有很多弱點。

這是密集陣型,加上拿的武器沉重,頂多只能用來防禦對手的衝殺。因此這種陣型缺乏應對敵人迅速行動的能力,如果帝國射箭或是施展魔法,必定有很多人因此犧牲。不過,王國並不要求他們這些普通農民有更多表現,只要能擋下對手的第一波攻勢就行了。

相較之下,與王國軍對峙的帝國軍是六萬。

比起王國的軍隊,真是少之又少。

然而,帝國軍騎士們沒有一點挫敗感,反而一副目中無人的神態。他們完全不認為自己會輸。

這種自信來自於對個體實力差距的自覺。

但就算是這樣,單純計算起來,兵力差距應該還是相當大。如果是不知疲勞,能永久戰鬥下去的人不在此限,但人類是會累的。只要累積了疲勞,就算能力有差,最後也會被追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對王國大大有利。

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價值。

組成王國軍計程車兵幾乎都是農民;相較之下, 帝國則是稱為騎士的專業戰士。王國只是讓農民拿起武器,帝國卻是花時間與經費鍛鍊每個騎士。有人死傷時,帝國的損失比較大,因此帝國無法採取暴虎馮河或是犧牲騎士的作戰方式。

如此一來,拿這種只能正面衝突的原野地形當戰場,對王國就會比較有利。

所以帝國與王國的戰爭才會每次都只是小試身手的小規模戰爭。

對帝國來說,只要能讓王國的農民上戰場就達成了目的。他們不會刻意損耗貴重的人力資源,王國也很清楚這一點。

這種彷彿事先安排好的套招,就是帝國與王國的「戰爭」。

王國的大多數貴族心裡都認為,縱使多了個叫安茲•烏爾•恭的魔法吟唱者參戰,這次也一樣只是交戰個幾回合就結束了。在帝國,騎士不只是軍事力量,也是警察機構,是保衛一切治安的力量,白白浪費這種力量甚至可能撼動帝國的根基。

因此,王國貴族都等著帝國先動兵。

按照往年慣例,帝國軍會直接透過王國軍面前,然後撤退,王國再高呼勝利。

每年都是這樣。

然而──

帝國軍按兵不動。

他們從有如要塞的駐紮地出兵,在王國軍面前佈下陣勢之後,就再也沒有動靜。簡直像是在等王國主動出擊,或是在等待什麼別的。

「沒有動靜呢,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國王坐鎮的大本營,從十萬五千大軍萬頭攢動的中央軍隊看來,處於稍微偏後方的位置。

在稍微隆起的丘陵上最為安全的陣地裡,待在葛傑夫身旁的雷文侯爵,望著帝國那些文風不動的騎士,低聲說道。

帝國不動,王國也不能動。

王國已經做了槍林陣型,如果主動進攻就太蠢了。過去曾經有些貴族先下手為強,主動攻打帝國,但眨眼間就被殺得屍橫遍野,王國因此損失慘重。

從此以後,王國對帝國的戰術就一直都是組成槍林嚴陣以待。既然對方願意退兵,己方沒必要勉強涉險。

「這個嘛,看起來也像是在等我方行動,不過……」

「最終勸告都做了,現在已經開戰了耶……戰士長──葛傑夫閣下猜得到帝國究竟在等『什麼』嗎?」

三十分鐘前在兩軍對峙的中央地帶,使者已經進行過談判。說是談判,其實不過是提出對方絕不可能接受的條件進行勸告,如同一場兒戲。簡而言之就是偽善,假裝自己慈悲為懷,直到最後一刻都在嘗試迴避戰爭。

談判當然以破裂告終,於是也就開戰了。

按照往年慣例,帝國軍應該會即刻動兵。但這次卻一反常態,始終按兵不動。

「我哪裡猜得到,你知道些什麼嗎?」

「不,我對戰爭這些軍事問題不是很清楚,這方面我全都交給部下處理。」

「我可是深切體會過侯爵的聰明才智,你這樣說聽起來很虛假喔。」

「很虛假……想不到葛傑夫閣下講話還滿直接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