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縣試(1)(第2/2頁)
章節報錯
考取秀才生員,戴“頭巾”,著“藍衫”,家中賦稅徭役全免,所以才會讓人趨之若狂。如果考取貢生,不但朝庭會授予官職,就連家人也能跟著享福。
就像范進,中舉後立刻成了岳父胡屠夫口中的‘天上星宿’,自此田宅有了,錢財有了,奴婢也有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所謂的讀書求學問,說到底,無非是“功名利祿”四字而已。
趙縣令先一步在考棚門前等候,旁邊還站著幾名書吏。
在趙縣令示意下,書吏開始按照名冊唱名,驗明考生正身,進行搜身檢查,防止夾帶。當然這種搜身也只是走過場,應付了事,根本無法和鄉試時相提並論。
確認是考生本人無誤,方可進入考棚門內,這考棚大門也取了個吉祥的名稱,龍門。
不過即使檢查很粗糙,速度卻也不快,用了將近半個時辰時間,數百考生才被一一放進考棚內。
在常晉進去算是比較早的,自然趁機挑了個位置不錯的座位。
通衢縣商貿發達,文風自然鼎盛,這次縣試林林總總大概有五六百人。同時安排這麼多人考試,單是考試場地就很難找到合適的,更別說書寫用的桌椅板凳等器具。
一般的窮縣,大都是臨時搭建一座考棚了事。說是考棚,不過用木板柵欄將考生隔開,連遮陽避雨用的頂棚都沒有。
可想而知,如果突然下雨,那就只能中斷考試了。
至於桌椅,更需要考生自帶。只是很多考生都是偏遠鄉下來的,自然不可能帶著笨重的桌椅進城。所以到考試時間,就會有精明的商賈拿出桌椅出租。也有考生連租金都付不起,只能腆著臉皮問一些店家借用。
所借到的桌椅五花八門,形式各異,這還算好的。有些動手較晚的考生借不到桌椅,只能打肉鋪案板、門板的注意。
一場考試下來,有些考生弄得渾身都是羶腥油膩。有人專門寫了打油詩來描述這樣的情形:“國家考試太堂皇,多少書生做大堂,油板扛來當試案,考完衣服油光光。”
當人讀罷忍俊不禁的同時,心中又有一絲酸楚和嘆息。
比起這些,通衢縣的童生們要幸福許多,縣衙內有專門的考棚,而且桌椅板凳俱全,考生只要帶上文房四寶外加食盒進去即可。
現在進入考棚的學子尚不足一半,遠沒有到公佈題目的時間,常晉一時有些無聊,扭頭隨意看向坐在對面那位瘦黑的考生,只見此人在整理筆墨時雙手不住哆嗦,一個不留神墨汁便潑灑在書桌上。
這……題目還沒有公佈呢,至於緊張成這樣嗎……哎!
他只好收回視線,翻看自己的答題紙。
共十一頁,第一頁是封面,上面是號戳,寫有考牌號、姓名、年齡、容貌特徵,以及戶籍,三代履歷,保人等等。後十頁才是答題的地方,橫豎用十四條紅線打成格子,以方便考官查字數。
所有考生進場後,天色已經大亮,隨著守門的衙役一聲吆喝:“封門、落鎖!”考棚大門轟然關閉,內外隔絕成兩個世界。
趙縣令也沒有耽擱時間,提筆在一張橫軸宣紙上寫下本次考題——作一篇時文和一首試貼詩。
看到那時文題目,常晉心中頓時輕鬆起來,果然是四書《憐學》中的題目“年四十求學於古人”。
常晉熟讀四書五經,補上這個題目自然不難。
“年四十求學於古人,年五十求學於天地,遂盡天下之情。”
考試時間一個白天,對於腹中早有計較的常晉而言,這個時間有點過於漫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