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華解釋說:“像你們家割麥子,一畝地需要割多久?”

那人想了想,答:“兩到三天。”

朱曉華說:“如果用收割機的話,只需要二十分鐘。而且收割完,直接變成小麥粒出來。”

大家都想象不出麥子割完直接變成麥粒的情景,通常大家把麥子割回家,然後鋪在操場上邊曬著,邊用石碾碾壓。整個流程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變成麥粒。

一個站在操場邊緣的人,手裡舉著木棒,學著朱曉華打“土味高爾夫”的模樣,一棒又一棒地打地上的紅球。

這幾日,大家都跑到朱曉華比賽過的場地去玩土味高爾夫。連隔壁村的大人也跑過來玩。

大家都對這種新奇的打球方式充滿好奇。

這人揮舞著手中的木棒問:“那玩意真能那麼神?”

朱曉華說:“當然。”

劉大強也對收割機產生了興趣,問:“如果用收割機割麥子,一畝地收多少錢?”

朱曉華說:“現在交公糧的話,一畝地是一百多斤吧。如果自己收麥子、打麥子的話,中途損失應該也不小。”

劉大強算了筆賬,自己每年割麥子的話,會有很多麥穗丟失在田地裡,加上來回搬運途中掉落的,石碾碾壓導致的損失,一畝地至少也要損失個十多斤。

如果用收割機的話,這中途的損耗就全部沒有了,相當於每畝多收了十多斤糧食。

朱曉華說:“這就對了,用收割機,不但省時、省力,還減少了中途不必要的損耗,每畝增加了十多斤。”

劉大強問:“那用收割機的話,要收多少錢?”

按他的預想,收費肯定要超過十斤麥子的價錢。

朱曉華想了想,舉起六根手指,報出一個數。

“六塊?”

“六斤麥子?”

大家紛紛猜測。

朱曉華搖了搖頭,說:“六毛。”

“真的只要六毛?”

朱曉華點點頭:“如果用麥子的話,只需要三斤半。”

“每畝地六毛錢,或者三斤半麥子。”

這個年代,每斤麥子的價錢大概在一毛八分錢。三斤半麥子是六毛多,比直接給錢稍多,因為這中間把麥子變成現金也需要有不少損耗。

總體上來說,這樣的價格設定是比較合理的。

劉大強驚訝地說:“如此以來,用收割機的話,我們農戶只賺不賠呀。減去收割機的費用,我們每畝多收六斤多。還省出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朱曉華讚歎說:“不愧是萬元戶,一說就明白。”

聽劉大強這樣說,有幾人也圍了上來:“這樣收費你不會賠嗎?”

賠?

朱曉華自然不會賠,這個年代,油價很便宜,每公斤汽油的價格在一毛至一毛五。

收割機的日常消耗只有汽油。

減去汽油消耗,如果收割的面積夠大,他很快就能賺回收割機的錢。

朱曉華現在才深刻體會到工業革命帶來的好處,因為機器確實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每畝收割的糧食變多了,收割成本更低了,還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勞動力。

對交易雙方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劉大強說:“既然這樣,我就帶個頭,先從我家的麥田開始吧。”

其他幾戶見劉大強要用收割機,也紛紛表示願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