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叔回神,“你去哪兒?”

小玉嘻嘻一笑:“吃早飯,我不等你們了。”

易亭搖搖頭,拉回了小玉:“小玉,早飯還沒有開始做呢。”

“我自己去買包子吃……”

小玉的聲音漸漸消失,易亭看了看龍叔,“龍叔,我去做早飯了,你還要鍛鍊嗎?”

龍叔點點頭,繼續打太極。

易亭離開客廳,把剛洗好的碗放進碗盆裡,開始著手準備早飯。

早飯沒太多食材,一般吃點面或者粉條就差不多了。

但是因為今天是元旦,昨兒個他特意去超市買了麵粉,還有一些新鮮的肉餡,因此今天早飯便打算吃餃子。

餃子在中國是十分傳統且寓意深刻的食物,在古時候,它是屬於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

古人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也就是說到了子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

“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另外從餃子的形狀看,就像元寶,一樣,所以元旦吃餃子,也就意味著招財進寶。

而元旦之所以吃餃子,來由還得從中國的堯舜時代說起。

在漢語中,“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指的是一天或者早晨,合起來則寓意新的一天。

據說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堯天子親政愛民,深受百姓擁戴。但兒子不成器,堯天子擔心兒子不能擔起國家重任,便將皇位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

而舜在位期間,同樣是勵精圖治,後來他又將皇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後來,人們就把堯帝去世後,舜帝祭祀天地的日子,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者叫做“元正”。

富有儀式感的古代人民,為了紀念歡慶這個節日,自然是少不了風俗來烘托氣氛。於是元旦吃餃子的風俗漸漸興盛。

易亭準備好高筋麵粉、鹽、清水,將之合成筋道的麵糰。

準備好大蝦餡、海參粒、豬肉餡、荸薺碎、鹽、雞精、白胡椒粉、黃酒、香油、蔥末、薑末等十幾種配料,用以調香。

先將麵糰餳30分鐘,而後把餡料倒入拌盆中,裡面先放入胡椒粉、鹽和雞精,放入黃酒和香油攪拌均勻備用。

易亭再將麵糰揉圓搓扁,揪成面劑子,然後擀皮包餡。包餡時要用手擠餃子比較好吃,然後把擠好的餃子碼入蓋簾。

等到鍋中的水煮沸後放入少許鹽,然後下入餃子。用手勺把餃子在鍋中推動旋轉,然後蓋好蓋子煮開。

最後撈出碼盤,一大盤香噴噴的餃子便出爐了。

忙活完這些,時間也差不多來到了八點鐘。易亭端上還熱乎的餃子,大聲呼喊:“龍叔,還有老爹,小玉,早飯好了。”

龍叔是最先過來的,他的脖子上還搭著一根溼漉漉的毛巾,臉上流下鍛鍊後的汗水。

老爹緊隨其後,他湊近餃子,用力嗅了嗅,滿是皺紋的臉上笑容滿面:“嗯……阿易,這餃子還真香,老爹好久沒吃到過餃子了。”

龍叔擦了把汗,附和道:“是啊,在美國的日子裡,很少能吃到中國正宗的傳統美食。”

說著兩人便將餃子乘到碗裡,大快朵頤。

“對了,龍叔,小玉呢?”易亭等了片刻,發現小玉還沒來,疑惑道。

龍叔也顧不得餃子還燙嘴,一直往嘴裡塞滿餃子,含糊不清道:“布寄道,應該是去出去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