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然哪天召喚出五萬秦軍死士,軍中無糧全體啃樹皮就不好了。

養兵難,難在後勤補給。

這也是他多次用理智說服自己,不召喚秦軍死士的原因之一。

除了時機還未成熟以外,如何養這群是部隊,也是他首要考慮的問題。

讓他燒殺掠奪百姓,自廢武功走到百姓對立面,他肯定是做不到的……

戰後。

劉毅收攏兵馬,一番論功行賞自是不提。

其中李大貴對自己疏忽大意,而導致駐地被襲深感自責。

雖率軍留下了秦頡大將洛海,將功補過,卻依舊深感愧疚,辜負了劉毅與白起的信任。

他請求自貶等級,從義勇營中的普通士卒作起。

劉毅同意他了他的請求。

將他從都尉貶為普通士卒。

李大貴可塑性極強,但是欠缺錘鍊磨礪。

希望透過這件事能夠讓他更快的成長,爭取早日成為白起的左膀右臂,獨自撐起一片天。

白起也對駐地失守一事,請求責罰。

不過劉毅卻沒怪罪於他。

駐地遭受突襲,他臨危不亂補救及時,換做別人領軍,別說扭轉敗局取得勝果,能夠安全撤離就算不錯了。

這也是為何劉毅放心把駐地交給白起,而不是交給張曼成等將領的原因。

他承認他有一定的私心,給白起兵權就是想讓白起,在韓忠等原黃巾將領中站穩腳跟。

再者義勇營是他的親衛部隊,哪有交給其他將領指揮的道理?

退一步來說,就算給他們指揮他們也未必敢,畢竟這是劉毅和張曼成的親衛部隊。

張曼成倒是不在乎這些。

他心裡清楚自己勇武有餘,論統兵能力白起遠在他之上。

從杖刑之後,他一有時間就去找白起請教兵法,提升自己,與白起關係亦師亦友。

對白起心悅誠服,肅然起敬。

李大貴也被劉毅喝令,吸取本次教訓,勤讀兵法,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向白起虛心求教。

眼下人才匱乏,不能啥事都指望白起,找不到人才,那就自己培養人才!

李大貴意識到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能浮於表面,唯有沉下心來修身養性,才能有所作為。

他誠心拜在白起門下,自此走上遍覽兵書,用知識武裝頭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