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已經有不少人在嘗試製造輕便、便宜的書寫之物。

歷史上蔡倫結合西漢以來造紙的經驗、以及從蠶婦繅絲中得到啟發。

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方法。

經過反覆摸索終於製作出了植物纖維紙,也就是世人所說的“蔡侯紙”。

不過根據劉毅近期調研,蔡侯紙還未普及、價格也不便宜。

是以現在人們普遍還是沿用竹簡作為書寫材料。

便宜是便宜,就是過於笨重!

劉毅一眼就看到了裡面存在的商機。

他只要在蔡倫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製作出比蔡侯紙質量更好、成本更低的白紙。

到時候絕對又是一款爆款產品!

關於製造紙張的具體工藝劉毅並不清楚。

他只知道可以用,竹、檀皮、麥杆、稻杆、草鹼、樹皮、蘆葦等東西切碎蒸煮後進一步加工提取。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對於劉毅來說,多試驗幾次、慢慢試錯總能提取出來。

劉毅提供思路給張凌,保密工作以及具體事宜依舊由張凌負責。

張凌得知劉毅要造紙,並且準備製造質量更好的宣紙。

雙眼一亮,立刻去辦!

他知道劉毅一定不會讓他失望的!

是以他迅速在郊區盤下了一處作坊,作為自己的造紙廠。

根據劉毅的吩咐準備好了竹、檀皮、麥杆、稻杆、草鹼、樹皮、蘆葦等大量的造紙原材料。

大池、大炕也是應有盡有。

劉毅親自參與造紙的過程。

在他身先士卒帶領下,眾人熱情高漲,全身充滿幹勁!

隨著眾人的不斷實驗,造紙的工藝漸漸嫻熟起來。

調整材料比例、改進打漿粘稠程度……

透過一次次的完善改進,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是讓他們製造出品質上佳的紙張。

表面更光滑、質感更輕盈。

無論是從外觀還是質量都已超過蔡侯紙,而成本也卻比之要便宜不少。

等技術成熟、能夠批次生產後,成本還能再降一些。

不過劉毅並沒有就此罷手。

聯想到後世的抽紙原料大致分類為木漿、草漿、蔗漿、棉漿、回收廢紙等。

他打算製作出100%原木漿或竹漿的紙張。

對於製作出的樣品。

為了解決紙張顏色偏黃,他選用硫磺燻蒸漂白。

為了報紙紙張的壽命,他特地在製作過程新增石灰進行殺菌。

為了除去紙張上的異味,他將香皂製作過程多餘的植物精油,滴入紙漿增加了紙張的芳香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