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溝鎮人口不少,光是鎮上就有兩萬多人,算上下面的村落能有四五萬。

只是跟富裕沾不上邊,整個鎮子只有一條主街道還算繁華,有些店鋪之類的撐著。

往深處走,越走越窮。

面黃肌瘦的老人,光溜溜的孩子,面帶菜色的女人,麻桿一樣的男人隨處可見。

很明顯,這裡的人連飯都吃不飽。

不過也不奇怪,眼下正逢軍閥混戰期間,袁大頭稱帝和溥義復辟也就前兩年的事。

現在更是鬧騰,連政府都有兩個。

一個北面的北洋政府,一個南面的民國政府。

一大幫軍閥團結在這兩塊招牌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城頭變換大王旗是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一年能換三四次縣長,今天一個軍閥上臺,明天就有一大幫縣長走馬。

後天一個將軍倒下,他任命的官員又都不做數了。

當官的跟走馬燈一樣的換,各種苛捐雜稅能少了才怪。

“這裡是張家祠堂吧?”

左拐右拐,張恆終於來到了一個像樣點的地方。

這裡是張家祠堂。

祠堂,代表著宗族臉面。

一個再窮的地方,祠堂也會修的像模像樣,如果連祠堂都破敗了,說明這一支族人距離分崩離析也不遠了。

“後生,你找誰啊?”

祠堂門口有顆老樹,樹下坐著幾名納涼的老人。

“幾位長者。”

張恆先是一禮,然後才開口道:“晚輩張恆,我父親是往南洋去的張大鮮,幾位應該是張家的族老吧,勞煩向族裡通報一聲,張大鮮的後人回來了,想要認祖歸宗。”

“張大鮮?”

“哎呦,他一走幾十年,音信全無,我們還以為他死在外面了。”

“什麼死啊,活的,多不吉利。”

“是啊,大鮮的後人回來了,別說這種話,不過大鮮今年應該有六十多了吧,他兒子怎麼看著才二十多歲?”

幾名老人聚在一起嘀咕著。

至於張恆是不是張大鮮的後人,這個倒沒人懷疑。

因為張恆一身白色西裝,胸掛金錶,一看就是有錢人家的闊少爺。

整個大溝鎮誰家孩子能有這打扮,要不是去南洋發了大財的張大鮮後人回來了,總不能是縣城裡哪家的公子哥,下鄉來拿他們這群老頭找樂吧。

認祖歸宗這句話,在宗族時代可不興拿來開玩笑。

“張大鮮的後人在哪?”

半小時後。

看熱鬧的人來了不少,正主也終於出現了。

有族老怕張恆不認識,還幫著介紹道:“這位是張大海,張家族長,論起來,你應該叫他堂叔,他是你父親的堂弟,沒去南洋之前,你父親在鎮上和他最親了。”

“堂叔好,晚輩張恆,是張大鮮的兒子,我是老來子,今天剛從南洋回來,是準備來認祖歸宗的。”

對於張大海,張恆當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