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和大順軍組成的聯合作戰部隊,向著大同城前進。

被聯軍打敗的濟爾哈朗一路狂奔,終於撤回到大同城,大同城守軍千餘人,濟爾哈朗調動大同東邊陽和,高山,天成三衛城兵馬,令三天內向大同城集結,這三衛兵馬因為距離山陰太遠,還沒有抵達山陰,濟爾哈朗就被擊敗,在各自守將帶領下撤回到駐地。

被濟爾哈朗再一次調動增援大同府,三地守將帶來六千兵馬進入大同城,濟爾哈朗又讓部將去宣府鎮,請求宣府鎮總兵王承允率兵增援。

王承允也是一個三姓家奴,從大明到大順,又從大順到大清,投降清軍以後,死心塌地跟著清軍,為清軍攻城略地,穩定後方,幾乎是盡心盡力為大清提供最好的服務。

可他接到濟爾哈朗求援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去增援,而是騎上快馬來到京城,向多爾袞請示要不要增援大同府。

多爾袞在御膳房召見王承允,對王承允這種奴才,多爾袞內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增援濟爾哈朗,那是重中之重,可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調宣府兵增援大同府,那就是一個有獨立自主傾向的軍閥,他讓王承允速速增兵大同府,作為獎勵,並提拔王承允為大同府知府。

王承允回到宣府鎮,提兵一萬增援大同府,這一萬兵馬是宣府鎮守備部隊,王承允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是他的五百家丁,還有在宣府鎮駐守的五百八旗兵,其餘部隊都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也就比武裝百姓強一點兒。

他率領一萬雜牌部隊支援大同府,王承允倒也不怕,他認為大順軍和明軍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這數年征戰,雙方有經驗的野戰軍,老兵大多戰死,新招募的軍隊不可能這麼快就形成百戰之師,

他的潛意識裡,大順軍和明軍沒有八旗兵厲害,他帶去這一萬部隊,野戰能力可能和大順軍,明軍不相上下,可有五百八旗兵,還有濟爾哈朗在大同城的八旗兵,絕對可以擊潰明軍和大順軍。

從宣府鎮到大同城,比延安府到大同城要近一些,但是李自成率領大順軍主力部隊提前發起進攻,在王承允啟程之際,李自成已經攻佔大同府西邊三衛城。

令劉宗敏率領中營進攻大同左衛,劉宗敏是李自成最為倚重大將,一路上攻城拔寨,橫掃大同府境內清軍部隊,竟然比李過,聆敬陽提前一天抵達大同城。

城外大順軍數萬兵馬,城內只有三千多清軍,濟爾哈朗下令全軍將士死守大同城,他和部下鼓氣,只要五天時間,宣府鎮兵就會趕來支援,攝政王還會下令博洛率軍支援大同府。

城內清軍將士對他的話半信半疑,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濟爾哈朗把城中銀子都分發給諸位將士,只要守住大同城,城內士兵賞銀一百兩,將官提升一級。

在銀子和高官厚祿下,清軍六千將士打起精神,在濟爾哈朗指揮下死守大同城

劉宗敏抵達大同城後,見大同城城牆高,還很厚,大順軍又缺乏重武器,劉宗敏想圍而不攻,困死大同城內清軍,卻被隨後趕來的李過和聆敬陽建議立即攻打大同城。

劉宗敏在大順軍中屬於前三號人物,可面對李過,他還是很給面子,倒是聆敬陽,劉宗敏沒有正眼看他,聆敬陽倒也不是生氣,他來大同城不是討大順軍歡心,而是攻破大同城,獲取糧草給軍民過冬。

李過急於攻打大同城,是因為他認為清軍不會任由大順軍攻打大同城這個軍事重鎮,一定會有援軍前來增援,要搶在清軍到來之前攻下大同城。

劉宗敏卻以為可以圍點打援,以大同城為誘餌,儘可能多殲滅清軍,

劉宗敏輕視清軍,李過堅持繼續攻打大同城,聆敬陽見兩人意見不一致,率領部隊去大同城附近遊弋,消滅在外圍的少量清軍。

劉宗敏兵力雄厚,他不攻打大同城,李過也沒有辦法,他的兵力不足以強攻大同城,也帶著部隊去消滅各地少量清軍,於是大順軍在大同城下和清軍耗了三天。

直到王承允帶著一萬兵馬進去大同府,劉宗敏大喜,令中營大將張鼎率軍去殲滅清軍援軍,王承允進入大同府後,沒有冒進,而是帶著部隊進入到陽和衛,在這裡等待博洛大軍。

張鼎率軍進攻陽和衛,聆敬陽也在此地潛伏,帶來的五千石糧草,給了李過二千五百石,又給每個民夫五千糧草,讓他們回寧武關,剩下的糧草就只能維持全軍十天口糧,在不獲的糧草,就要率領部隊撤退。

王承允支援大同府,不僅僅帶來一萬將士,還有一萬石糧草,此時都在陽和衛城,王承允在陽和衛避戰,張鼎率領部隊強攻,都被清軍打退,張鼎一口氣換了三個一線將領,仍舊沒有攻下陽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