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人群裡問縣丞,啥時候開始送糧草啊?

縣丞突然眼珠子一瞪,和一個八旗兵比劃,此人是大順軍奸細,混在人群中打聽情報,該殺。

八旗兵拔出腰刀,衝入人群中,把剛才說話的人,從人群中扯出來,其他八旗兵上前,一人一刀,砍在這個可憐人腦門,登時斷氣。

冷如鐵見過狠人,也見過濫殺,可沒有講過這等無賴縣丞,他默默把縣丞模樣印在腦海裡,等攻破盧龍,凌遲此人。

縣丞一腳踢開屍體,和眾人說道:“這就是亂打聽的下場,以後都悠著點,埋頭給大清送糧草,其他的人不要多說,再有這樣亂說話,夷三族。”

隨後,他讓這些漢子在城內校場集合,下午啟程去山海關接糧草,然後送到前線,冷如鐵和數百人被降兵趕到校場,降兵人數也不多,校場上的百姓卻有千餘人,冷如鐵坐在地上,看著越來越多百姓被趕到校場,看來建奴很缺人手。

如果有大量糧草從盧龍縣路過,沒有必要攻打盧龍祥,集中兵力搶建奴糧草,或許會是一個更明智的選擇。

冷如鐵在城內沒有出來,急的李如風在林子裡走來走去,部下勸他不要心急,冷掌旗也非一般人,晚一點肯定可以出城。

李如風不是傻子,他整個上午都在看盧龍縣城門,只看到有人進,就沒有看到有人出,莫非建奴在城內大開殺戒?

“你們幾個,先回去和都尉彙報,就說遷安城內防守空虛,可集中兵力猛攻,半日可下,令盧龍城敵情不明,冷如風入城刺探情報,恐建奴在城中屠戮百姓,請都尉速速發兵救援。”

部下策馬回去,李如風數次想進城找冷如鐵,可以想到冷如鐵說他塊頭大,手上也都是老繭,進城就會被建奴砍頭,或者是拉壯丁,還是忍住進城的一顆心。

冷如鐵可不知道李如風這麼心急,他想在城中繼續潛伏,打聽到更多情報,縣丞吃過午飯,帶著屬下來到校場,他今天下令城內部隊都出城去拉壯丁,幾乎把附近村莊青壯都拉到城內,而這些青壯都要送到山海關,誰讓攝政王一路旗開得勝呢?

他聽人說攝政王即將攻入京城,為崇禎爺報仇,清軍各路部隊越走越遠,消耗糧草越來越多,後勤壓力也越大,需要大量人手維持後勤運轉,他作為盧龍縣縣丞,有責任和義務給清軍提供更好地後勤。

所以他把附近青壯全部趕到城內,帶上這些人去山海關幫忙運送糧草和物資。

此時,校場有兩千多青壯,縣丞覺得還不夠,還要繼續去拉壯丁,卻被清軍在城中最高將領,二等護衛沙泰制止,他和縣丞說道:“胡三石,你把所有青壯都拉去山海關,誰來耕種土地?”

滿清並不是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隨著三番五次擊敗明軍,地盤不斷擴大,統治人口越來越多,逐漸重視農耕,也明白從土地裡生產出來的糧食,要比從漁獵中獲得糧食要多得多。

幾乎每一個滿清將領,都意識到土地重要性,四月份還是春耕時期,北直隸有大量土地需要人耕種,所以沙泰制止胡三石繼續拉壯丁,胡三石不敢違背命令,趕緊下令把城外部隊撤回來,

隨著城外清軍撤回來,城中青壯也開始編排隊伍,分成六個隊伍,每個隊伍三百人,冷如鐵被編在第一隊,胡三石和青壯宣佈,今晚啟程去山海關。

很多人一聽炸鍋了,他們紛紛要求回家和親人告別,至少也要給親人捎個信,讓親人知道他們都去幹啥?

胡三石害怕青壯回去以後,就不回來了,下令關閉城門,此舉讓在城外李如風頓時寒毛卓豎,這建奴莫非在城內屠殺百姓,他拔出腰刀,卻又把鐵刀放下來,就算是建奴在城內大開殺戒,他也只能是等待聆敬陽率領主力趕來支援。

聆敬陽帶著大部隊,慢慢向遷安城靠攏,在下午時,李如風部騎兵趕回來,向他報告遷安城情報,聆敬陽聽完以後,召集部將,決定立刻突襲遷安城。

諸將也有明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此時不打遷安城,軍民士氣會低迷到全軍潰散,聆敬陽下令各部集結在一起,集中全力直殺遷安城。

眾將士接到軍令以後,全軍提速,向著遷安城殺去,因為李如風在盧龍城,聆敬陽下令全鐵風部,和騎兵營打頭陣,以最快速度衝破遷安城城外的清軍遊動哨。

這些哨兵人數不多,以全鐵風部下和騎兵營兵力,輕鬆驅散城外清軍遊動兵馬,全鐵風領到任務以後,帶上部隊和騎兵營衝在最前面,進入遷安城十公里範圍,有少量清軍騎兵開始出沒。

清軍騎兵大老遠就看騎兵營和一群步兵往這裡衝來,清軍人少,立馬撤回去,騎兵營一馬當先,一鼓作氣衝破十公里到五公里之間的清軍遊動哨。

聆敬陽領著大部隊在後面緊緊跟著,一路上並沒有遇到阻擊,他下令加快速度,莫要讓清軍士兵撤回遷安城,增加攻城的傷亡。

大部隊繼續往前進攻,遷安城城外清軍飛快撤回到城內,並且及時點燃烽火,又讓少量騎兵趕回盧龍城,請求盧龍城守軍發兵救援。

等聆敬陽領著石營軍民來到遷安城下,城內已經做好戰鬥準備,三百多清軍將士手持弓弩,鳥銃在城牆上固守,聆敬陽看著遷安城城牆並不高,沒有任何猶豫,下令石營強攻。

頓時將近兩千多石營軍民,像潮水一樣湧向城牆,各部都有作戰任務,萬里雲帶領本部兵馬和李道力部兵馬,在城下掩護射擊,覆蓋清軍火力,壓制清軍火力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