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lpl有膨脹的資本。

網路上,觀眾比選手膨脹。

因為在世界賽之前有太多的比賽結果,證明了lpl的強度。

一個是洲際賽,被狂吹的韓國隊墜機,連下等馬edg都打不過——國內各大媒體一時間歡聲笑語。

到了一個月後的亞運會,看起來準備更充分的韓國天團,決賽被三比零,算上小組賽,韓國被中國五比零,就這個結果,觀眾能不覺得lck很弱嗎?

至少跟去年比起來,18年的lck外戰戰績很拉胯。

尤其是季後賽。

skt冒泡賽出局,faker缺席世界賽,lpl觀眾只覺得一座大山倒了。

在他們想來。

lck最弱一年,lpl最強一年——

r冒泡賽最後一輪倒在了去年的世界冠軍rng手裡。

可以說。

lpl殺出了最強的三支隊伍,而lck是在比爛中,決出了出征名額。

這就是當時,lpl觀眾的內心感受。

那會的貼吧,全在嘲諷lck。什麼20分鐘零人頭,什麼打團只為逼個閃,什麼拉扯變餵飯。就連奪冠的kt,失誤方面也沒有降低太多,只是它的對手看起來更不會打資源團。

怎麼說呢。

17年跟18年的版本轉型之大,讓lck無所適從。他們引以為傲的轉線運營,規避鋒芒,穩健蠶食成了笑話。

很多時候,lck拉扯了30多分鐘,不如其他賽區幾波資源團決勝負。

因為打到最後,終究要接龍團。不是關鍵性的屬性小龍團,便是大龍、遠古龍團,這版本,已經沒辦法靠單純的蠶食壓制,積累出壓倒性的勝利。

你不去控龍,就一定會有隊伍控龍。

你不去打團,對面逼團也不難,所以到頭來,終結比賽靠的還是操作端的配合。lck有參悟到這一點,只不過他們根據賽區風向結合出來的改變,依舊喜歡讓對手承受更多的開團壓力,但往往他們打不出類似的效果。

20分鐘零人頭算是當時的經典畫面。

大部分對局很難維持這麼久的平靜,當然,這只是嘲諷lck烈度低,不是他們不願意拼操作。

而是2個lck的隊伍遇到了,大家都想讓對面先出手。

抽籤結束後。

在快樂的入圍賽開打之前,坊間突然流出傳聞,ig不知道怎麼輸。

如果只是訓練賽無敵,觀眾也就增加點信心,其他賽區的觀眾看個樂子。

但偏偏,歐美戰隊的選手都在說ig很強。

而引爆這一事件熱點的,則是ssg的開炮。

edgar的大嘴巴發力了。

由於ssg要打入圍賽,韓媒在採訪ssg時,心情還算平和,在他們心裡,入圍賽有羞辱大賽區的意思,但拳頭要這麼安排,那就當正賽前炸炸魚唄。

只是採訪中,韓媒感興趣的關心了一下隔壁賽區。

因為這兩天都在傳ig訓練賽無敵,歐美選手在推特上各種安慰自己,求rookie、theshy留手。

可edgar呢。

他對內嚴格,但又喜歡出風頭,對外點炮最多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