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這正是賽區心境的體現。部分教練乾脆認為,灣灣隊沒有來參加比賽的必要,因為不會得到任何

提升。

關鍵戰在於第三場。

灣灣觀眾知道,lpl觀眾知道,k觀眾同樣不會錯過。

排除掉只想看樂子的灣灣,k很需要一次證明,證明洲際賽還有機會拿下最終的勝利。

k休息室。

聽著好幾位教練的叮囑,deft莫名感覺壓力山大。

耳邊很「熱鬧」,deft雖然很想跟edg交手,但以他們隊的定位,該做到的是想辦法在ig頭上取得一分。

哪怕最後拖入加賽。

大機率也是他們或者afs上去,換句話說,誰更有信心對付ig,誰才有資格代表所有人出戰最後一局。

沒了edgar「搗亂」。

k代表團相當齊心,只想捍衛賽區榮耀,並不在乎所謂的咖位和麵子——要比這方面,肯定skt執旗。

原時空。

有媒體質問k教練團為什麼不上kt,而是選擇上afs,在那個群訪會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經過我們一致的溝通,我們確定lpl會派出rng,所以我們才會選擇上afs。」

懂了嗎。

如果真按部分觀眾的論點,確定是rng,該上對位勝率最高的skt才對,為什麼不上,還不是扣馬自己都覺得,隊伍水平差了點意思,如果他強硬一點,zafe等圈內後輩,敢反駁嗎?

再說得明白一點。

比起誰更好突破上路這條線。

k教練團信任了對線水平更高的kiin,僅此而已。根本沒那麼多彎彎繞和陰謀論。後世有些人,看不得lpl贏,連kt隊裡有歸國派,所以被人抵制……只能說,智商是個好東西。

部分觀眾的不忿,什麼時候能上升到這樣的決策高度了?

s7,huni被罵了那麼久,skt有輕易放棄嗎?

在不確定到底能不能打出來之前,沒人肯下狠心,否定一個選手的職業生涯。

為什麼?

聯盟就是有這樣的不確定性,誰敢輕言論斷別人不會成長?

……

「準備上場吧。」

沒有過多的鼓勵,因為不需要。

上臺之前,秦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k真正強的地方是什麼?

是紀律性,是教練組,還是環境氛圍?

總不能是韓國人天生就會打ba遊戲吧。

早在千禧年。

韓國就著手發展電競產業,透過調控和政策傾斜,打造電競文化,把這些東西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當中。

從而打造出正規化,產業化的電競聯賽。

觀眾因為lpl這兩年取得成績,非常興奮,秦明卻一直有些憂心。….

曾經的他沒有站到過這樣的高度看待問題,只以為戰術落後才是最大的問題,直到帶2隊拿2冠,他越發察覺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先進的戰術總會被人學習。

s6中野貫徹包夾,不出2年,很多隊伍都會了,s7開發中野輔聯動,又有很多隊伍在學習。

發現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