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的稱讚沒有影響到什麼。

對秦明來說,他們這賽季的目標就是以一號種子進入世界賽,這是他在去年接手時就說過的目標,隊員們也都是按照這個方向努力。

一路走來,越來越多的電競媒體都這麼評價:RNG會是奪冠大熱門,連騰競都喜歡這個說法,明裡暗裡的幫忙推廣。

所謂的流量就是如此:

一個被造星的選手, 一支氣勢正盛的隊伍。

在這樣反響熱烈的情況下,連帶著畢女士都不能否認是隊伍的成績讓她的營銷工作變得輕鬆。

打完比賽的次日。

秦明正在辦公室看一些比賽資料。

現在的LCK,異軍突起了一支LZ,上單正是他所熟知的Khan。

看著資料上顯示的,5局使用了4個不同的英雄,從武器到皇子再到傑斯、酒桶,還在前天打KT的對位上,&neb的酒桶, 最終戰績627,拿下個人的第三個MVP。

毫無疑問,資料好、表現好、還能贏,沒什麼可這更吸引目光的。

一如RNG的話題每天都在冒出,有關LZ的報道最近也多了起來,戰勝KT後,最大黑馬的名頭已經冠上——

LCK的賽事生態還是更適合天賦高的上單選手發揮。秦明想。

倒不是他貶低什麼,而是LCK已經習慣上單挑大樑,想想看,作為一個新人,上來就要跟Huni、Smeb、Marin這樣的上單博弈,且一定會在邊路上分個誰上風誰下風,因為按照戰術或陣容搭配,LCK的上單主流就是牽扯,管你玩不玩肉、犧不犧牲, 你都得適應這一套, 在這樣的磨鍊裡,最出挑的全是戰士英雄有一手的天才。

大環境如此。

而當前LPL賽區的上單主流就是參團, 為下半部犧牲, 你非得牽扯不是不行,而是能團就能贏的比賽,沒人跟你一直牽扯啊,沒有強度對抗怎麼往特定的方向成長?

Khan在LZ,全隊有多套圍繞不同局勢,幫助上單開展的戰術。

他在LPL可沒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所以從次級聯賽到短暫的JDG生涯,Khan能看的就是前十五分鐘的線殺率和補刀壓制,一旦進入轉線期,就很混亂,拿個東西概括就是“資料贏了比賽沒贏”,加上抱團不及時,TP總比別人晚,吃了經濟後終結能力很一般……很多LPL觀眾對他的印象只停留在對線還行。

等到LZ的誇讚報道出現,一些收看LCK比賽的觀眾都對這個選手有了很大的改觀——

原來,Khan有這麼強。

勝經理敲門進來的時候,秦明剛把LZ的資料歸類。

“勝經理啊,你這是?”

秦明毫不掩飾自己的疑問。

他確實奇怪。

要知道,自他帶隊以來,兩人的見面次數屈指可數,只有陪同白星,秦明才能看見勝經理出現,平時,隊員見到他的次數都比秦明多,因為丫喜歡在訓練室逛逛,顯示存在感,而不是到他這裡來強調存在感——

白星只是想好好經營俱樂部,不代表他傻。

RNG成績這麼好,沒人會說是經理的功勞。

勝經理只能去管“後勤”。

“哈哈,秦教是個大忙人哈。”

勝經理不軟不硬的刺了一句,知道自己有事商量,立馬把話題轉過來,“你肯定對隊員瞭解嘛。”

“嗯,所以?”

“是這樣的……”

勝經理說了一大通,大意是小狗身上的傷痛、肌肉勞損需要暫緩。

秦明打斷道:“這些我都知道,我給他安排的rank量最少,還有康復師每週過來檢查,平時膏藥也沒停過。”

秦明不知道勝經理想強調什麼,他本能的不想被插手指定訓練的權力。

事實上。

沒有哪個職業選手很注意自己的身體。

職業病的選手不少,天天大吃大喝、夜間外賣也是常態,畢竟都是群20歲的小青年,打職業有錢還能忍住不消費是咋滴,只要不影響訓練,秦明想在乎都在乎不起來。

他總不能規定俱樂部不許點外賣,不許喝談碳酸飲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