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rookie最喜歡的拿到優勢,不給喘息的打法,是一直消耗消耗再消耗,待在塔前的環節不少,只要對手出現走位失誤,很容易在完成單殺之後,獲取第二、第三次單殺,讓對手陷入惡性迴圈。

當然,這種打法需要打野保住後背,所以kid才會養成少刷石甲蟲跟蛤蟆的野區習慣,就是為了多在中路附近靠會,一旦打起來,kid只要5、6秒就能反應過來加入戰場,而一般而言,rookie總能拖到他趕來。

所以。

當教練真的對他們的常用打法進行改變,他們能接受嗎?讓人從熟悉的環境中走出,總是充滿擔憂。

可這還只是第一個改變。

想到這,rookie對他們的新教練有了更直觀的印象,上來就對大腿動手,要求降低線殺率,把這部分精力挪到反制對手的側重力量,可謂大膽。

但,rookie願意試試。

雖然他享受單殺別人然後上嘴臉的快樂,但當院長的日子實在太苦逼了。

s6被橫掃出局,s7那樣苦苦掙扎,落了個2:6,2個bo5都無法從泥潭中走出,如果教練覺得他改變了更好贏,更省力,哪怕讓自己的顏色黯淡一點,他也能接受。但前提是,要有效果。

就好像克里斯上來,大談特談學習skt,結果弄得不倫不類,搞得大家都不會玩遊戲,最終又回到了中路悶c的時代。

接下來。

秦明開始細緻的講解運用,rookie很快就發現他的擔心有點多餘,聽到這麼複雜的應變,他覺得自己不用擔心光芒會被隊友分走,而是焦慮自己能不能適應這麼一個撐起中場的角色。

為什麼?

足足10種掩護拆解,還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決斷,在秦明來到之前,rookie從未想過遊戲可以這麼複雜。

他不明白,在打上beggin烙印的ig時代,有這麼一個打線天賦點滿、跟小虎、doinb不一樣的中單,秦明就像是得到了一個新玩具。

他迫不及待在這支ig身上,實驗新的戰術。

當然。

聽起來似乎很複雜,但其實攻防起來並不複雜,之所以情況多,只是因為對手的應對會多,可如果執行的多了,有經驗了,很多情況都有先兆。

無他。

這套的核心就在於相互呼應,熟悉這一點,就算有個雛形。

“上路回推線,中路能動,如果對面要纏住你,在不確定打野位置的情況下,寧你得先靠中,再去上,然後rookie你來到上半區這個位置(紅方的話就是藍區藍buff區域,藍方的話,就是紅區紅buff區域及後側過道)。

你在這裡先蹲幾秒,具體蹲多久你自己判斷,如果確定穩殺,那你不用靠上了,繼續回頭接線;

如果不穩,那就蹲過來的人,把他先打退,讓他趕往戰場的速度變慢,再去需求上路控線,慢慢把戰場拉到我們喜歡的作戰方式,那就是2到3個人的拉切進攻,充分發揮線權的作用。”

“二,上路推進線,中路動不了,上路做出越塔動作施壓逼防,如果對手有意協防,rookie你就拖住中單,先別管線,然後打野往後側靠,確定中路情況,再去幫上,一般情況下,如果這時候上路想反撲,只要往後拉幾步,就夠打野區分重點在哪。

三,上路……”

我不道啊!

寧在聽天書。

這個新體系的概念,都是建立在相互呼應式的跑位拆解,取決於對手的變化而調整,對手越是跟不上,他們的上限越高。

而位於中路的rookie作為支點之一,比打野的判斷情況更重更多,能不能打,怎麼打,怎麼攔截,能不能攔,攔到什麼程度,都需要中單心裡有數。

更不要提,在講解的過程中,秦明引入視野區域盯防,佐證判斷,資訊量就更大了。

一群讀不進書的網癮少年絕對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不是根據感覺打遊戲,而是記下各種攔截的手段和掩護方式,做出千變萬化的進攻拆解。

“教練,我做不到啊!”

rookie看著列印出來的厚厚的拆解手冊,人都麻了。

“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

“不行。”rookie看到自己這麼多工作量,絕望道:“以前沒有這些,我們也打得不錯。”

“你指的不錯是季後賽倒在第三輪,被edg蹂躪?”

秦明強調道:“我不管你們以前什麼樣,但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打得有創造性,有活力,直到達到我所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