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比起這種節奏節點,我們龍團處理的更不好,根本沒給金角的女槍造成什麼困難。”

計分板上的3:8,彷彿是對這場比賽的一個註解。

秦明在後臺看得清楚,EDE的穩字決和陣容強勢開始顛倒時的抓機會能力是他們贏下來的關鍵。

尤其是拉克絲和女槍這兩個點,到6後處理兵線就是一個大,LD怎麼推線都推不進。

當然,EDE不是沒給過機會,但LD都沒有很好的抓住。

吳誠還在討論得失,秦明很是煩躁:

“輸了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給的壓力沒壓垮對面。”

吳誠不說話了,李勳陽也把頭偏向他。

“大家都是職業選手,分也別說哪個很高,幾個位置都沒出現單殺,對線期我們上中野還都是優勢。

對面BP就決定混線,難道他們的進攻慾望比我們強?”——

單指上半區。

新一等人搖搖頭,實事求是的講,玩了這麼久的包夾戰術,LD肯定是甲級聯賽最熟悉進攻的隊伍。

看看EDE最喜歡的英雄選擇和對局時長就知道,這支隊伍早已習慣對方犯錯,主動組織進攻基本等到三四件套之後。

“EDE的這種玩法是不可破嗎?拖到後期,一兩波團結束比賽?”

新一等人繼續搖頭。

如果給核心c位選後期英雄,保障輸出就能贏,那比EDE還會運營的EDG不是贏麻了,那韓國隊的這套打法不應該是不破金身嗎。

但誰都知道,就是外卡、閃電狼、“歐美撈比隊”都靠進攻贏過運營隊。

選後期英雄,很容易在對線上處於弱勢,進而導致野區失守,視野被壓縮,這種陣容特性帶來的對抗,本就是看雙方的發揮博弈。

哪怕是選手有差距,“弱隊”打“強隊”也並非是不可跨越的溝渠,裝備經濟與陣容主動權帶來的優勢足以抹平這些。

只不過,運營能相對的規避風險,減少失誤。

LD輸了,不是輸在戰術上,是輸在LD進攻性還不夠。

通道處。

綠毛等人抱著外設,低著頭回到了休息室。

吳誠和李勳陽拍拍這個,拍拍那個,正在安慰、鼓氣,一場失利如果太影響士氣,這對後面的比賽可不友好。

跟全勝打嗎,誰贏誰積分第一,雖然我們不是第一,但輸給EDE這支強隊還是可以原諒的;

第二也還不錯,肯定能進季後賽。

有些人心裡這麼想道,也是這麼表現的。

“你覺得你們打得很好,需要誇?”

唉聲嘆氣,互相抱怨,Twila甚至還跟小雨討論回去吃什麼。

正收拾收拾準備走,秦明心頭無名火起。

前世今生,秦明在電競圈碰到的很多職業選手都沒有一股心氣,如傳統體育的那種心氣,沒有強烈的榮譽感,更沒有為贏得勝利願意付出一切的狠勁。

看看這些都是什麼人吧,18、9歲,周圍人都在灌輸遊戲無用論,只當是玩。

或者說,他們的榮譽感甚至還沒有秦明這個教練強,好歹秦明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尋求更好的發展,有努力根據選手排布更多、更合適的戰術,結合版本提出訓練任務。

他們呢,要不是電競賽事對選手的“待遇”再變好,他們肯定是家長很頭痛的那一類人——

貪玩且不能節制,因文化素養、戾氣的積壓,多數性格也不咋好。

哪怕如此,很多電競選手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未來的人生也渾渾噩噩的,離了比賽,便彷彿局外人一般,連“技不如人”的恥辱感都很難興起。

秦明很火大,小雨等人站住,手也不搭了,周圍的氣壓陡然升高,感受到這一切,剛剛還有點喧鬧的休息室頓時安靜下來。

“能不能有點失敗的不甘,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