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籃球正是國內最熱門的球類運動。

夏天的時候,也就是1995年7月8號,華國男籃在漢城籃球亞錦賽決賽中,以87比78擊敗韓國隊。

華國男籃最強球員,年僅25歲的胡衛東在決賽中狂飆33分,獲得了亞洲喬丹的美譽。

也是因為男籃的好成績,培養了球迷基礎。

夏天打完亞錦賽之後,藉著這個熱度,計劃著籌辦甲A聯賽。

初步擬定聯賽第一個賽季有12支球隊參賽。

一切都是初創,要忙活、協調的事情極多,

許多官僚壓根不懂這方面的事情。

他們可能連籃球規則都一竅不通。

純粹就是因為看新聞,NBA因為喬丹復出賺了多少多少錢。

加上老闆們說可以給門票提成。

也利益可得,這才積極推動。

這事情開始還很順利。

直到一名國內知名球員,在前不久剛結束的籃球世青賽中被評為最佳中鋒的王治郅,退出了聯賽報名。

王治郅希望可以前往太平洋對岸的漂亮國。

這件事情產生了極大影響。

內部意見不一。

有的覺得沒了王治郅,球隊實力會受影響,到時候他們的‘成績’也會打個折扣。

也有人認為,既然是年輕天才,那更要走出去,在更高的舞臺鍛鍊自己。

大體上,後者數量比較多。

但他們有一個顧忌。

他們擔心王治郅打不好,丟了華國的臉面。

因為這個顧忌,他們一直卡著王治郅。

這讓雙方的關係開始僵化。

如果不是中間有更加老練,支援王治郅的胡衛東、劉玉棟等功勳球員,在王治郅和高層中間做溝通,可能事情會越來越惡化。

“等待轉機,大郅,等時機到了,一切都不會是問題。”

胡衛東和劉玉棟經常這樣勸。

王治郅等了。

但越等越不安。

眼瞅著都快11月份,在灰熊和開拓者比賽之前,王治郅終於是沒忍住,鬱悶道:“老哥們,時機到底是什麼?還要等多久。”

胡衛東:“等一場比賽。”

“馬龍的比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