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於內共生的奇妙比喻(第2/2頁)
章節報錯
體積也從微米級,變得更為渺小。
衡量長度,會用到長度單位。
微米已經是非常小的單位了,但這種已經不能夠稱之為細菌的東西,直接越過了奈米級,只能用皮米來衡量其大小。
就算是最微小的生命體——病毒,也要比其大上數千倍。
很難想象,它們是從細菌進化而來的。
這也是羅桓沒有第一時間察覺的原因。
“這玩意已經簡化到這種程度了,還能增殖?”
羅桓看了七號放出的投影,覺得很不可思議。
就算是有絲分裂,還要細胞核呢,這些極度簡化的‘生命’啥都沒有,到底是如何保證不滅絕的。
到這種地步,還能不能稱之為生命都是個問題。
小板磚沒有接話,靜靜地分析土壤之中簡化‘生命’的活動趨勢。
沒一會兒,他開口了:“稱呼它們需要一個名字,你先想著,我報告一下觀察到的現象。”
“首先,是的,沒有任何活動跡象。這讓我懷疑,它們是不是已經死去。”
“其次,它們仍然具備增殖的能力,但是其方式比較...玄幻,我沒有觀察到任何動作,但是它們周圍會從無到有地出現同類。
就像是3d印表機那樣,先出現一部分,再一點一點疊加,直到完全相同的複製體出現。”
描述的機能已經脫離了正常生物的範疇,唯有用和權柄相近的概念才能夠解釋。
“再者,其仍然受到特殊條件的影響,只是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變化,還需要進一步實驗分析。”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已經不再作為獨立生命體存在,而更傾向於和其它生物共生。”
共生是一種不同生物互相依賴的現象。
比如牙籤鳥和鱷魚,兩種不同的物種,互惠互利,毫無隔閡地生活在一起。
七號所說的共生,則發生在更為微小的領域,方式也充斥著玄幻的色彩。
“在藍星的科學界中,有著這樣一種猜想,即內共生學說。
以葉綠體為例子,葉綠體是植物細胞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其最初起源難以追溯,在藍星還存在各個國家,沒有形成聯邦的時候,有一位叫做馬古利斯的生物學家提出了內共生的猜測。
即原始真核細胞,吞噬藍藻之後,被吞的藍藻經過長期共生,演變成細胞內的葉綠體。”
七號透過網路,對藍星的事情瞭如指掌,連羅桓這個藍星本土人,也自愧不如。
“而這種...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描述的東西,它做的更為徹底,並不侷限於特定種類的細胞,也不侷限於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意思就是,這種能夠自我複製的弔詭玩意,有極強的適應性,進入大多數生物的細胞內,成為類似於細胞器的存在,長期共生。
而共生的結果,大機率是有益的。”
聽完七號的解釋,羅桓思忖了一會,運用了個奇妙的比喻:“就像一種能夠滲透細胞的特殊外掛?”
“雖然搭檔你的比喻不太嚴謹,但是...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