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 核彈危機(下)(第1/3頁)
章節報錯
“找掩護!”安德烈喊道。
特種兵們迅速分散,一股位於左翼的特種兵兵去左翼的兩個大的拱形的倉庫,準備佔領那裡,並以此為依託組成防禦陣地。
另外的特種兵開始依託發射陣地周圍預先擺放好的大塊的用水泥澆築出來的擋焰板進行射擊。
這種擋焰板足有兩米五的高度,三米寬的樣子,厚度大約有二十公分,足以抵擋導彈發射的火焰。
而在這種擋焰板的下面裝有輪子,可以移動,放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去阻擋導彈發射的火焰。
而現在,這個東西也成了特種兵們很好的掩護。
“還有二十分鐘了!”
“煙幕彈!”安德烈喊道。
&np裝甲車將這些特種兵壓制地抬不起頭來,而敵人的步兵已經快要接近到白刃戰的距離了。
特種兵們開始釋放煙幕彈。
“衝上去!”
煙幕彈扔出去之後,安德烈大喊道。
&np裝甲車上面的機炮這個時候當然能夠對特種兵們形成威脅,而且壓得隱蔽在擋焰板後面的特種兵抬不起頭來。
但是,當特種兵們衝上去之後,和恐怖分子混在一起,直接展開了白刃戰。這一短兵相接,敵人的裝甲車就沒有辦法開火了,而且敵人的槍械也就不能開火了。
雖然敵人的步兵人數佔優勢,但是說句實話,白刃戰這東西又不僅僅是人數多就撿便宜,要不然幹嘛當年抗戰初期的時候和鬼子拼刺刀我們要吃點虧呢?
在戰爭初期,鬼子兵的訓練水準是正兒八經達標了的,而且距離日俄戰爭時間並不久遠,日軍戰鬥經驗非常豐富。甚至可以說,日本陸軍從1894年9月與清軍的平壤之戰一直到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甚至是一直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爆發之前的一系列日軍參加的戰鬥,都是在為全面侵華戰爭做準備。
所以在抗戰的最初期,久疏戰陣的國民黨軍隊一再潰敗,甚至幾個師打不掉人家一個旅團。雖然說裝備是不太一樣,日軍裝備是不錯,但是一個旅團最多也就8000人,而國民黨一個師的正常編制是在一萬到一萬五千人之間,而有的師的編制是非正常編制,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軍的編制,比如74師,人數竟然有三萬兩千多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初期是日軍進行進攻作戰,國軍進行防禦作戰。
國軍常常在彈盡之後和日軍進行白刃作戰,而且常常數倍於敵,但是卻搞不贏對手。
事實上,白刃戰是非常殘忍的一種戰鬥模式,因為畢竟是用冷兵器進行殺人,有些人殺只雞都困難,你還別說讓他殺人了。
更何況那種殘忍的戰場環境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了的。
昨天還和你一起嬉笑怒罵的戰友,一瞬間就沒有了。
當然,如果在兵員素質相當的情況下,白刃戰更像是一場絞殺戰,殺傷和陣亡比達到了1:1!那個時候人數就有優勢了,古代打仗就是這樣的,兵多的正面決戰必勝!
這麼說吧,白刃戰的關鍵因素還是格鬥技術,格鬥技術好的一邊可以以少勝多,否則就只能用士兵的生命去鋪墊通往勝利的道路。
而現在,特種兵們面對恐怖分子自然是在格鬥技術上佔了優勢。
所以,雖然恐怖分子人數較多,但是還是被特種兵佔了優勢。
爆破手也在一路搏殺,連續幹掉三個恐怖分子之後接近了其中一輛Bmp裝甲車。
爆破手一下子飛身上了裝甲車,將一個小當量的定向爆破炸藥貼在了裝甲車的炮塔頂蓋上。這種爆破藥類似於坦克車和裝甲車使用的被動反應裝甲,都是定向爆破。只不過被動反應裝甲的爆炸是向外,用以抵消穿甲彈的高溫高速金屬射流。而這種定向爆破炸藥就是用來攻堅和反裝甲的,裡面是成型裝藥,能夠形成過高溫高速金屬射流。也就是被動反應裝甲和穿甲彈的結合。
透過磁效應能夠很好地“粘”在裝甲板上。
爆破手跳下了裝甲車,跑出幾步之外就按動了起爆按鈕。
這個位置是裝甲車裝甲最為薄弱的地方,所以這枚炸彈直接擊穿了裝甲車頂板,將整個炮塔從內部直接摧毀,這樣一來,裝甲車就失去了作用。
另一名爆破手也如法炮製摧毀了另外一輛裝甲車。
而在右翼,特種兵們的推進無比順利,很輕鬆地就打掉了在兩個庫房裡的敵人。
安德烈解決掉最後一個敵人之後開始下達口令了:“一隊、二隊從導彈井下去,三隊跟我走通風井!十分鐘之內到達導彈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