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羅休已經基本完成了基礎建設,各類底層資源的提供已經非常完善。

各種礦場的資源正透過傳送帶源源不斷的送入熔鍊廠,在祝融號外出勘測的這段時間裡,飛船基地附近已經建起了十座熔鍊廠,能夠滿負荷的生產銅、鐵、金等金屬錠。

而矽礦附近的熔鍊廠也已經達到了三座,正夜以繼日的向旁邊的製造工廠提供著精煉矽。

已經不用擔心資源問題的羅休,在開展赤道工程的時候也就不需要再精打細算了。

當第一批的運輸車將十八座太陽能板送到赤道附近後,僅僅三天時間,羅休在赤道點附近鋪設了一萬三千座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由於體型巨大,所以每座相隔十五米。在赤道線附近一左一右分別矗立一座太陽能板,並沿著赤道線向兩側鋪設。

這一萬三千座太陽能板建設起來後,在火星的赤道線上就形成了一道長達一百三十五公里,黑裡透藍的行星腰帶。

不過現在這腰帶對於火星來說還是火星來說還是太短了一些,畢竟赤道長度長達兩萬兩千公里,想要將這行星腰帶的兩端連線起來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而羅休之所以將大量的資源傾斜在太陽能板的生產上,主要還是一座相比能量傳輸塔更加巨大的建築會被列入生產清單。

那就是星艦人類在脫離遊弋艦隊時自行開發的行星遮蔽器。

行星遮蔽器建成之後會,其高度會達到5600米,在啟動和執行的時候也會消耗大量的電力。

而以火星的大小,需要至少六座行星遮蔽器才能完全將火星覆蓋,從而在天鵝座遊弋艦隊的探測波中隱形。

當然,它的作用並不是完全讓火星從對方的探測波中消失,而是將羅休想要讓對方看到的資訊回傳到遊弋艦隊去。

在遊弋艦隊收到探測訊號中,火星還是那個火星,但卻並沒有羅休以及火星基地的存在。

星艦人類開發這項科技,主要就是為了能夠在離開遊弋艦隊後能找到一個落腳點安心發展,而且最好還是能回到太陽系。

但艦隊最後星艦人類卻並沒有找打新家園,並使用行星遮蔽器。

不過所有人都不會想到,在一百多年前的火星上,那從沒有落地實施,只存在於圖紙上的行星遮蔽器已經在開始建設了。

而這一切雖然沒有被遊弋艦隊發現,但將藍星上的人類同族們嚇了個不輕。

‘這建設速度,太恐怖了......’

這三天時間,藍星人類見證了火星赤道線的第一座太陽能板的建設,也看到了長達一百多公里的赤道工程‘行星腰帶’從無到有的建設。

要知道,那火星上的文明建設的太陽能板還是雙層,如果是單層的話,長度都已經僅僅三百公里,超過火星赤道周長的百分之一了。

而這一切,僅僅是三天內完成的。

‘而且你們看到沒,在第一座火星赤道附近的太陽能板附近,那外星人正在建造更加巨大的基座。’

‘看到了,這基座也大得太離譜了,光地基就挖了兩天,那可是不知道多少機器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