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雖得知遇非仁主(第1/2頁)
章節報錯
縱橫在幽州得公孫霸提拔重用,任用為方面軍大將,便一心輔佐幽州刺史,欲要平亂建功,報效國家,並報公孫霸知遇之恩。
縱橫自離開鄴城,始終記掛叔父王扶,諸王之亂,幸得平定。縱橫又被公孫霸所賞識,任為大將,一時不能南下冀州,便致叔父王扶書信問候,王扶得知甚喜,便回書縱橫道:“幽州乃你建功立業之地,既然公孫刺史如此欣賞你,便可安心在其麾下為國效力,勝過在叔父處多矣。”
縱橫得書,便安心在幽州,初領大任,非同等閒,縱橫又更加努力,日間訓練軍士陣法,夜裡讀兵法韜略,不敢有懈怠絲毫。
順安10年,諸王之亂方未消停,又接連天災,流民四起。兗州李樹、青州黃亥、冀州張服等聚集流民達數十萬眾,四處攻城掠地,劫掠官府州縣,一時中原又大亂,中原各州戰後軍力疲敝,無力鎮壓平亂。朝廷只好詔命幽州刺史公孫霸相助平叛,授其為太尉、平南大將軍。
公孫霸便以麾下遼東三甲、遼東六勇以及縱橫等為大將,讓公孫虎留守幽州薊城,親自率幽州兵馬十萬人,分數路南下協助中原諸侯平叛。
冀州張服挾裹二十餘萬流民,自稱為黃巾軍,佔據冀州武安郡,公孫霸令縱橫為先鋒大將,統軍三萬進攻張服所部,縱橫不負所命,率部進攻武安,陣斬賊將數員,遂破黃巾軍前部。
公孫霸率後軍至,一齊進攻,大破黃巾賊眾,誅殺張服,便將其降眾十餘萬人分為三等,擇其精壯五萬人編入幽州軍,充作軍士徭役。次者四五萬人,交與冀州牧王扶,剩餘三萬人,皆老弱傷殘,公孫霸便下令坑殺之。
縱橫見之大驚,急忙來至公孫霸中軍大帳,奏請公孫霸不宜如此,即便不可用,也當遣回鄉里。
公孫霸卻笑道:“你有所不知,此等作亂之民,如果放回,下次復又反叛,還要耗費官府軍馬錢糧。留在軍中,又是拖累,你不知養軍之難。不如殺之,也好警示震懾餘賊黨羽。”
縱橫道:“刺史如要懲罰,誅其渠首即可,如盡皆誅殺,恐於刺史有濫殺之名。”
公孫霸呵呵大笑道:“你太年輕了,如以婦人之仁,何以治天下?如不嚴加懲罰,何以警示後來仿效者!你且為吾平賊,無需關心這等事情。”於是不聽縱橫之言,令軍將三萬老弱傷殘盡皆坑殺,收集屍體,築成京觀,以彰顯戰功。
縱橫見之,內心寒意陣陣。見三萬人被坑殺,十分悲憤,然而不敢顯示在外,自此,縱橫便對公孫霸有了成見,其雖然為一時豪雄,但生性殘忍毒辣,斯人如此,絕非縱橫心中明主也。
公孫霸平定了張服,便又令縱橫領數萬兵前往兗州、青州等處協助平叛,
公孫彪率東路軍從幽州南下入青州,月餘,便平定青州、兗州兩地民變引起的叛亂。
公孫霸取道青州回薊城,將青州降賊收的精壯兩萬人,充當軍士徭役。又要將老弱病殘一萬餘人坑殺,青州刺史陳德力爭乃止。
縱橫見公孫霸具備豺狼之心,心下默然,公孫霸卻嘉獎縱橫道:“此番平亂,你立有大功,待回幽州之後,我必然向朝廷申奏,保你為奮威將軍!”
縱橫只好謝過,心中只是感到不是滋味。時青州刺史陳德之子陳功,也參與平叛,與縱橫相識,二人年紀相仿,武藝皆絕倫逸群,互有惺惺相惜之意。
陳功字章武,現為青州折衝將軍,名冠山東武將,在平齊王之亂、山東民變中也頗有功勳。年稍稍長於縱橫,已經在山東甚有名氣,為軍中後輩俊傑翹楚。【#!愛奇文學!…最快更新】
縱橫與章武甚為相得,章武見縱橫屢次建功,又得公孫霸重用,卻心懷憂慮,於是便在其班師回幽州之際,設宴為縱橫送行。席間,章武問道:“吾見吾弟心中有憂慮之意,是為什麼呢?”
縱橫嘆道:“為弟心有苦衷,兄不知也。”
章武便屏退左右,密問縱橫,縱橫才將心中憂慮之事相告,章武聽後也慨嘆數番,便對縱橫道:“既然公孫刺史非吾弟明主,吾弟可前來青州,吾父仁慈愛民,愛惜人材,吾便請吾父申奏朝廷,保奏吾弟為大將。”
縱橫謝道:“多謝兄美意,非弟不願如此。只是我受公孫刺史知遇提拔之恩,尚還沒有報得完全。今番若背叛而去,非吾行事之道也。大丈夫處世,當知恩必報,以信義為先。今公孫刺史雖然如此,但弟尚不能背棄也。”
章武聞言不禁讚歎縱橫道:“賢弟不僅武藝絕倫,人品也是一流!堪比當年漢壽亭侯。”便不再勸。
章武又道:“賢弟武勇,冠絕當世,今天下不安,正是賢弟施展武藝之時,日後必能建功立業,拜將封侯!”
縱橫道:“我之志向,在於安定天下,以報效大漢。以疆場殺人而取王侯之位,卻非我心中所願。但願天下安寧,人民安居樂業,即便我這身武藝沒有用武之處,也無所謂。”
章武深為讚賞縱橫人品,二人依依不捨而別。
民變已經平定,公孫霸又相助中原各州建得大功,於是請功行賞,朝廷便授公孫霸為司空,封襄平侯,遼東三甲等皆有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