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傳令,攻陷遼陽之後,城內軍民不及走脫者,只要歸順漢朝,便一律赦免。漢軍已經入遼陽城,燕廷前番已經撤離,燕軍也大部逃出,未有司空聞人亮與焦勇所部三千餘燕軍不及走脫。縱橫聞知,便親自馳入城中,傳諭二人並所部軍馬歸降。

聞人亮見四面被圍,難以走脫,又見漢軍圍而不攻,便對焦勇道:“漢軍是欲要我軍投降也。今大燕氣運將盡,反抗無益,焦將軍可率眾歸降漢朝罷。”

焦勇道:“若降之,漢軍豈能相容吾?某願領軍決一死戰,或可還能衝出。”

聞人亮道:“漢軍向來優待降俘。今我軍已經陷入絕境,不可衝出,為數千將士性命計,將軍且降王騰,必能相容。”

焦勇道:“吾聽司空之言,且請司空一同降漢軍罷。”

聞人亮苦笑道:“將軍尚壯年有為,可降之尚能有為。吾已經老朽,不堪受此折辱也。”

焦勇不禁流涕道:“司空大人何出此言?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縱橫已經至軍前,傳命燕軍道:“漢朝驃騎大將軍有令,如棄械投降者,皆赦免前罪,一併任用。”

聞人亮見之,遂大聲對漢軍道:“吾乃大燕司空聞人亮是也,今且請與驃騎將軍王縱橫一言!”

縱橫隨即答言道:“願聞詳細。”

聞人亮道:“久聞王縱橫威名,今幸得一見。吾今軍敗,有一言相告足下。吾本漢朝臣民,因見漢朝氣數將盡,大燕興起,遂委身大燕,幸得公孫陛下重用,位至三公之列,得以光耀門楣。今不能守衛遼陽,吾亦不能以花甲老朽之年,再受投降折辱。然遼陽城數萬百姓已及焦勇將軍所部數千人性命,還望將軍全之!”

縱橫答言道:“然也。足下既然知此形勢,便可歸順漢朝,漢朝必然厚待足下。”

聞人亮呵呵笑道:“吾已經事燕,便不宜再折節事漢也。吾侄聞人昭遠,海內奇才,猶然不降而殉國,吾為其長輩,焉能不及晚輩乎?”

縱橫聞言急忙勸到:“足下歸順漢朝,正是棄暗投明之舉,何言折辱乎?漢定天下,名正言順,足下棄燕歸漢,亦是明智之舉,請足下三思之。”

聞人亮拒絕道:“漢朝能安定天下,亦吾之所願也。然吾已經老朽,再度歸漢,亦將無所作為,徒留後世所笑也。吾意已決,只願吾對將軍之言,將軍能行之也。”

於是伏地向南面而拜,道:“臣今日報陛下知遇之恩,願陛下保重!”便起身拔劍自刎于軍前。

聞人亮已經自裁,縱橫不禁唏噓,遂傳令收斂其屍首,將其厚葬之,以表彰其名節。焦勇見聞人亮已死,亦流涕不止。縱橫對

焦勇道:“焦將軍今番降不降?如降之,吾仍重用焦將軍。吾軍中麻准將軍,前番也是偽燕將領,自歸順漢朝之後,便屢建功勳,今已經為漢朝虎烈將軍。你軍中上將軍姬超,也已經率眾歸服大漢,今漢朝厚待之。焦將軍跟隨公孫霸,豈有前途?”

焦勇遂棄械下拜謝罪道:“末將非不欲歸順,只恐前番與漢朝為敵,恐漢朝不能相容也。今既然貴軍相容,末將願率眾歸誠。”

縱橫道:“漢朝以仁德威服四海,四方來降順者,豈有不相容之理?將軍今番能棄暗投明,正是為將者明智之舉也。”於是便受降焦勇所部人馬,編在漢軍之中,仍以為將軍統領其部三千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