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246章 上將兵敗隕新安 潛龍克敵取中原(第2/2頁)
章節報錯
聞人策在新安城內雖然還有六七萬軍,然多半無鬥志,被十餘萬漢軍東西夾攻,糧道已經斷絕,洛陽城燕軍亦遲遲不來。聞人策心下焦急,尋思公孫霸尚在上黨與王騰相戰,難以相救。而洛陽救兵不至者,為朝中黨爭,歸海衛雖然負責洛陽軍務,然難與皇甫照、汪謙勢力抗衡,見漢軍勢大,恐難以
救援,將要放其新安駐軍。
聞人策正彷徨無計,領英又遣人送來勸降書信,略曰:將軍天下奇才,而今見迫,非將軍之才不足,乃天道所至,偽燕當滅,漢室當興也。將軍如能率眾歸誠,則兩軍十數萬將士將免於血戰,漢中王將以上將軍之位相待將軍。將軍效力偽燕,奈何偽燕朝中並不見信於將軍,何必做無謂困獸之鬥呢?昔日韓信歸漢,遂成就不世之功,將軍不聞知乎?今兩軍十數萬將士性命,皆在於將軍所決。吾聞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凡為將者,必在全軍為上,不在多有殺傷,還望將軍三思。徐圖謹拜。
聞人策讀領英書信,嘆道:“知我者潛龍也。”乃對使者謝道:“請回復潛龍,吾必然不辜負其意。”崔英、方虎皆道:“賊首潛龍乃大都督對頭,是我大燕不共戴天之仇敵。都督何以如此禮待?”
聞人策道:“於國家大事,吾與潛龍當是勢不兩立,必欲互相除之而後快。於私下而言,潛龍是吾知音,亦可稱為摯友也。只恨燕漢爭衡,不得已而領軍相戰於沙場。”言罷又嘆息數番。
諸將皆來奏道:“賊軍圍城甚急,我軍糧道已斷,軍無鬥志。大都督當以嚴法治軍,不然,軍皆不聽號令矣。”
聞人策道:“我軍現已經軍心動搖,軍心動搖之軍,不可用也。今若以嚴法治之,恐士卒譁變,反受其害。”
崔英、方虎等將皆伏地泣道:“今日之勢,危如累卵,我軍當必敗。然末將等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偷生也。請大都督下令,容末將帶領敢戰之軍,與賊軍再一決雌雄!”
聞人策苦笑道:“此非良策。如今大燕大勢已去,不能相敵漢中偽王。吾軍失卻救援,士卒無戰心,已經陷入絕境。數日之後,吾軍將糧草不繼,必定不戰自亂。既然如此,不如早做打算。吾欲全將士性命,令你等可向潛龍投降也。”
方虎、崔英伏地叩首道:“末將寧戰死,也不降賊!”
燕軍已經軍心動搖,群起紛紛,欲要接受潛龍招降,今聞知方虎、崔英欲要死戰,於是不等聞人策命令,萬餘燕軍士卒皆譁變,衝開西城門,殺方虎麾下阻擋軍官,奔出城來,向領英投降。
方虎、崔英二人聞知,急忙提本部兵前往阻止,殺數十人,遂激起城內燕軍群起憤慨,法演帶萬餘人譁變,開南城門而出,向領英投降。
聞人策見之,遂令方虎、崔英不必阻止,遣人送書信給領英,說自己已經令軍投降,望其進入中原之後,好生對待中原人民。對諸將道:“今新安不能守,吾有失陛下重託,其罪九死難贖。”諸將皆不敢仰視。聞人策遂入賬,將鎮西將軍、雍涼大都督劍印放置案上,對崔英、方虎二人道:“
吾已經給潛龍寫下書信,令你二人持此劍印還歸朝廷,潛龍必然不會為難你二人。吾今唯有一死謝罪,其餘諸將士,皆可向潛龍投降。”
眾將聞言大驚,意欲前來阻欄,聞人策執劍在手令道:“違吾令者,斬之!”眾將遂不敢向前,皆跪地而泣。聞人策道:“前番在渭北之時,夜見流星墜落,此應在吾也,今番吾必不能免之。吾雖敗於潛龍之手,然仍欽佩此人!今生有此對手,亦不足為憾也。”遂面向東而拜,口稱陛下保重。拜畢,遂以劍自刎於帳中。時年37歲,順安30年冬十一月也。
聞人策已經自裁,燕軍遂紛紛出降,袁布、林靚等燕將也引軍向領英投降,唯有崔英、方虎二人不願投降,引本部兵數百人,欲要趁亂殺出,領英已經得聞人策書信,便傳令燕軍道:“崔英、方虎二將,如不降吾,可自便也,吾不難之。”二人遂攜帶聞人策劍印,引數百騎從新安城南而出,領英命軍放開道路,不必追截,放二人迴歸洛陽。
於是聞人策駐紮新安燕軍皆降漢,領英又佔據新安、函谷關,收降燕軍六萬餘眾,便又整軍,準備奪取洛陽。
領英入新安,見聞人策已經自裁,不禁嘆道:“將軍何必如此!”命軍中厚加裝殮,親自為其扶棺材發喪,厚葬於新安之南山丘,領英痛惜聞人策,在其墓前哀傷流涕道:“將軍已走,自此人間世上,吾少一知音矣!”
崔英、方虎二將帶領數百騎回到洛陽,將聞人策遺言相報公孫貴。燕朝聞知聞人策兵敗自殺,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新安已經不守,滿朝皆震怖,公孫貴半晌無言,舉止失措,群臣皆心下震恐,面面相覷,不敢發一言。良久,歸海衛出奏道:“相國和御史誤國大矣!若不是二位相阻吾言,不讓洛陽發兵救援新安,聞人昭遠也不至於此般結局!”
公孫貴遂道:“今賊軍壓境,威脅洛陽,且不必先追責,事已至此,該如何應對此急?”
皇甫照便出奏道:“臣以為即便救援新安,也不能阻止賊軍。今賊軍大至,洛陽已經不能守,望殿下先報急於陛下。老臣以為而今之計,大燕唯有棄守洛陽,率軍保守幽燕、山東,尚可以徐圖再起也。”
汪謙亦奏道:“洛陽四面皆平,無險可守。退居幽燕,保有山東,再作後圖。殿下如守洛陽,必然將被賊軍所擒也。”
公孫貴聞言,不勝畏懼,遂問歸海衛道:“司徒以為如今還可以阻擋賊軍否?”
歸海衛奏道:“聞人昭遠已戰死,大燕無人可以相敵潛龍。臣不敢再妄勸殿下堅守洛陽。”
公孫貴又問道:“宛城尚有鎮南將軍被圍,其可突圍乎?”
歸海衛道:“聞人昭遠十萬大軍皆全軍覆沒,
更何況鎮南將軍宛城五萬軍乎?殿下如今應速作北撤之舉,宛城已經不能顧及矣。”
公孫貴聞言,遂道:“就依照諸公之見,待吾奏命陛下,徵其同意之後,便撤離洛陽。”
歸海衛奏道:“以老臣之見,陛下必然同意也,不過還是先申奏陛下為宜。今賊軍尚一時不能來,且令洛陽軍馬先再郊外駐紮,殿下先撤離至鄴城。臣等再安排洛陽軍民撤離。”
公孫貴從其言,遂遣人將此事告知公孫霸,又令公孫鴻、吳江等率羽林軍五萬餘人,屯紮洛陽城西,一面令皇甫照、歸海衛等安排洛陽軍民撤離事項。自帶東宮官員幕僚並隨從千餘人,只待公孫霸詔令傳達,便移駕鄴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