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243章 精兵猛將集南陽 鐵騎健馬降高奴(第1/2頁)
章節報錯
漢中王麾下前將軍陳章武率荊州偏師八萬人圍困宛城。十月末,領英已經率王師出潼關,敗燕軍,奪取中原弘農郡,遂遣後將軍獨孤虎、廣武將軍洪超率精兵三萬人,從弘農進攻宛城,相助章武。
獨孤虎、洪超二將率兵至宛城與章武會師,章武大喜,對諸將道:“潛龍軍師正駐軍弘農,以為我後援,吾今得軍師援軍,即可攻打宛城。”
趙山獻計道:“欲攻拔宛城,需得先破其城外之軍,如此燕軍掎角之勢便不復存在。將軍再派兵佔據要道,斷絕其救援,四面圍之,宛城便是孤城一座,必將被我奪下。”
章武道:“善,且請軍師安排用兵。”
趙山道:“今漢中王麾下精兵猛將盡聚於此,有兵力十餘萬人。敵軍雖有七八萬人拒守宛城,然已經非我之敵。將軍可讓獨孤將軍和洪將軍率本部軍攻打宛城外燕軍,公孫車必然來救,再可讓武將軍與楚月將軍率三萬軍相擊之。如燕軍敢與我軍交戰,將軍即可親自率眾前往擊之,燕軍必敗。如燕軍不敢與我軍交戰,必然退回宛城,則我可趁勢奪取城外燕軍據點,阻斷道路,斷絕其輜重供應,只需圍困宛城半月,燕軍必亂。”
章武讚道:“軍師之計,正合吾意。”於是便命獨孤虎、洪超二將,率精兵三萬人攻打宛城城外韓傑所部駐軍。
韓傑領三萬人屯紮城外,見漢軍來攻,便領兵相戰。韓傑親自出馬,提槍叫陣,洪超縱馬相迎,戰十餘合,洪超敗走。獨孤虎遂提槍出陣,韓傑見獨孤虎年紀甚大,以為與洪超相當,遂不加再意。然交手三合,韓傑只覺手中微微發麻,不禁大驚,遂奮力相戰,又戰二十餘合,獨孤虎槍法不亂,韓傑已經落於下風,見獨孤虎威猛難敵,遂虛晃一槍,拔馬逃回陣中,下令一萬步軍出陣衝擊漢軍。
獨孤虎見之,遂讓洪超領一萬步軍來迎,兩相接住交戰,韓傑遂令營中二萬步騎從左右兩翼衝出,欲要殲滅洪超所部。獨孤虎便令兩萬鐵騎出擊,接住燕軍交戰。韓傑所部雖為精銳,然難敵獨孤虎二萬鐵騎,被漢軍衝散隊形,遂潰敗,韓傑折兵數千,便收軍屯紮大營,漢軍又前來圍之,韓傑便請公孫車前來相救。
公孫車在宛城內,得知韓傑為漢軍所攻擊,部將請其相救,公孫車道:“韓將軍所部有三萬人,足能堅守拒敵。”未及,又聞韓傑被圍,遣人求救。公孫車大驚道:“賊軍如此兇悍!韓將軍所部皆精銳,居然難敵賊軍攻勢。然我若出宛城兵相救,若賊軍趁虛來攻之,該當如何?”
定南將軍呂景道:“韓將軍屯軍城外,與宛城形成掎角之勢,將軍如不救,恐其被賊軍所敗,如韓將軍不能守,宛城也將危矣。”
公孫
車道:“吾非不欲救之,今賊軍援軍至,軍勢大振,我軍兵力便不足相敵,只可以守為上。今若出城相救,兵少不濟事,兵多又恐為賊軍所乘。不如請韓將軍撤回城內,共守宛城為上,再等待陛下援兵到來。”
於是便傳令讓韓傑將兵馬撤往宛城,韓傑聞知大驚道:“若我軍回撤,賊軍若斷我城外要道而圍之,宛城便是孤城一座,遲早將陷落賊手。”遂又回書公孫車,說不能撤回宛城,如若撤回,漢軍將佔據城外要道,斷絕宛城交通,請公孫車拔二萬軍相救,就能保住城外據點,賊軍便不敢輕易進兵。
公孫車接到韓傑書信,猶豫不決。呂景道:“將軍可再向陛下求援,令韓將軍先回駐宛城城下。今城中糧草尚可支援大軍半月,只需堅守半月,陛下必然再發援兵前來,賊軍便可退也。”
於是公孫車便令韓傑道:“我軍不如賊軍之眾,若出城救之,恐遭其攻擊。今不宜與賊軍相戰,將軍且宜速速回撤宛城相守,待陛下再派援軍到,便可退敵也。”【@愛奇文學@@最快更新】
韓傑接到命令,無奈,只好將二萬餘人馬從城外撤回,屯駐宛城城下。獨孤虎遂率軍奪取了城外據點。洪超又率軍襲擊宛城北面要道,佔據隘口,遂斷絕宛城燕軍糧道。章武親率大軍六萬人列陣宛城南面,又命武兼文率本部二萬軍圍困宛城東面。於是宛城四面被圍,燕軍皆不敢出,公孫車急忙修書告急於公孫霸,令軍士飽食嚴裝,夜半騎快馬從城北漢軍空隙中奔出,馳向洛陽而去。漢軍雖然發覺,然未能堵截,追之不及。章武遂下令嚴加防守,休得再放走城內一人一騎。
公孫霸又得宛城急報,心下不安,遂設朝商議,問群臣道:“賊軍已至弘農,今又遣兵相攻宛城,宛城公孫車又向朕請求援助,然朕方對付賊軍潛龍之師,無暇顧及宛城。卿等有何策以解此燃煤之急?”
歸海衛奏道:“宛城亦我大燕戰略要地,不可不守。如宛城若失,荊州賊軍便可犯我洛陽。當前之勢,以臣觀之,賊軍潛龍見聞人昭遠又提兵屯駐新安,必然不敢輕進。其增援荊州賊軍,意在破我宛城,然後兩軍會師中原,共破我王師也。臣以為宛城不可棄,陛下宜增援鎮南將軍。”
公孫霸問道:“朕前番派遣韓傑前往相助,宛城有八萬兵力,不能阻止荊州賊軍北犯乎?”
歸海衛道:“賊軍既然佔領弘農,前進洛陽受阻。潛龍之意應為從他路再進犯中原,而最適合者,莫過於宛城。潛龍賊軍既然與荊州兵相會合,臣料知潛龍之意,是在取宛城也。宛城雖有鎮南將軍八萬兵馬,然賊軍勢眾,且圍困宛城賊軍盡是漢中偽王麾下精兵猛將,臣恐公孫鎮南難於相敵。”
公孫霸又問道
:“朕若以洛陽之軍盡遣至宛城據賊,可退賊軍否?”
歸海衛奏道:“陛下若親往,必然能退賊軍。然賊首潛龍方領軍對洛陽虎視眈眈。如見洛陽空虛,其必率眾趁機襲取洛陽。臣以為,陛下不應輕動,先增援宛城精兵三萬人,再從冀州、山東等地抽調兵力防護洛陽。”
公孫霸道:“卿所言甚當。但不知此番該用誰為大將為宜?”
言末畢,公孫鴻出座請道:“臣數次率兵拒賊,未有建功,今又敗於湖縣,不勝惶恐。此番臣願提兵前往宛城拒賊,以雪前番敗軍之恥。望陛下恩准,臣今如果不能退賊,便誓言不再回見陛下也!”言罷,伏地叩首請命。
公孫霸沉吟不答,皇甫照見之,遂出奏道:“宛城重要之地,不可疏忽。公孫少將軍雖然勇武超群,然資歷尚淺,恐非賊軍陳功、趙山等敵手也,還望陛下察之。”
公孫鴻聞言,遂跪地又對公孫霸請道:“臣受陛下隆恩,願粉身碎骨相報。不想未有建功,卻折損軍馬,臣心膽欲裂,痛徹肝肺。今大燕國家有急,陛下不用宗室,又能用誰呢?臣今番此去,必當知恥而後勇,定不會再像前番敗績。臣若不雪此辱,將死不瞑目也!”
公孫霸聞言,遂矍然而起,嘉賞公孫鴻道:“朕侄可謂是虎父無犬子,朕有此英雄之侄,何愁賊軍不退乎?”遂下詔令,以鎮北將軍公孫鴻為將,統領洛陽三萬人馬,前往宛城拒敵。
歸海衛見之,遂出奏道:“陛下既然以公孫少將軍為將,臣仍請以為軍師,輔佐少將軍退敵。”
公孫霸聞言大喜,道:“有軍師前往,朕無憂也。”於是授司徒歸海衛使持節,以為公孫鴻、公孫車所部軍師,可節制公孫鴻、公孫車二將。
原來公孫霸心中有意再讓公孫鴻領兵前往宛城,只是礙於其前番敗績,恐皇甫照、汪謙等反對,不好任命。歸海衛揣摩上意,遂鼓動公孫鴻請命領兵,然後自任軍師,好掌控十萬大軍。公孫鴻因為前番之敗,正欲要建功雪恥,所以無不從之。皇甫照、汪謙等朝臣,見公孫霸決議如此,遂也不再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