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七十四章 不知幾人稱帝王 (中)
章節報錯
胡統自先帝時候領益州刺史,至今已經二十餘年。胡統本長安京兆人,甚有才學,在朝為官,位列九卿。朝廷以為賢能,遂外任為蜀郡太守,後又接任益州刺史,在蜀中以仁德治民,經營二十年,川中經濟興盛,人口殷實。當為天下九州之中雖為富饒者。又少有刀兵,所以川中二十年以來,一直安享太平。
蜀中豪強勢力甚多,有東江李氏家族,蜀郡譙氏家族、廣漢張氏家族等,此家族勢力非同一般。胡統在益州,行事皆要倚仗諸家族勢力。各家族皆委以重任要職,多統領川中人馬。譙常為州長史,張權為益州別駕,李整為巴郡太守,領東川軍馬五萬。其餘各宗族人等,都掌握川中要職。李昂為漢中太守,後以漢中郡從西城侯劉建夏。譙常、張權等皆請胡統罷撤李昂,收取漢中,胡統道:“天下皆漢土耳。秦王被貶西城,區區數縣,怎以為生?當今朝廷闇弱,西城侯乃先帝嫡子,即便以益州歸之,也無不可,何況一漢中郡呢?”於是預設之,漢中太守李昂遂表面上屬於益州刺史部,實際聽命於西城侯。
後諸王之亂,朝廷命胡統出軍助荊州,胡統令巴郡太守、建威將軍李整發兵,李整隻發三千水軍前往。後又逢中原戰亂,朝廷戰事吃緊,胡統欲發兵馳援,譙常、張權皆道:“主公坐鎮蜀中,安享太平甚為不易。若發兵前往,道路崎嶇,耗費錢糧。若參與紛爭,恐結怨中原諸侯,為害蜀中也。主公可令漢中出兵相助即可。”於是胡統乃止,引兵保守蜀中,與交州刺史趙安國交好。
順安20年,益州聞知公孫霸、第五均先後稱王,荊州高涉也稱王十餘日。於是譙常、張權、李整等人,皆上書請胡統在蜀中稱王。道:“四海分崩,漢朝失柄,群雄紛起,當以重號方可以聚集人心。且涼州第五均、荊州高涉勢力不及主公,皆能稱王。主公如不稱之,則失名號於天下。請主公稱蜀王!”
胡統驚訝道:“他州稱王,吾不能制止。吾領益州,雖然兵多地廣,然吾為漢朝之臣,不可效法涼州、幽州也。”
譙常遂奏道:“稟主公,在下祖上為太史世家,頗知天道。今夜觀天象,見帝星昏暗,熒惑逆行。觜、參二宿,異常明亮,正應蜀中氣旺氣,主公當稱王以順天時也。”
張權又道:“主公擁兵十五萬,有川中之地方圓數千裡,又甚得山川險要,天下九州,皆不能相比也。如今正是絕佳時機也,主公若不稱王,恐失於天下。”
李整奏道:“蜀中軍民,皆欲跟隨主公,均沾雨露,得以榮耀。漢朝今已闇弱不振,不能有恩澤於蜀中也。願主公勿要拒絕,以失川中人心。且主公只稱王,仍然尊奉漢朝,又不是稱帝取而代之。又有何不何?”
胡統道:“雖然如此,然而漢朝仍在,吾若擅自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恐天下有議論耳。”
譙常遂伏地大聲奏道:“主公統領益州,皆倚仗川中文武,今主公若不順應天時人心,則川中文武將背主公而去。望主公熟思之!”
胡統見眾文武如此,不得已,遂道:“吾可暫稱蜀公為便。”
張權與李整等又奏道:“主公此言差矣!幽州、涼州皆稱王,主公只稱公,豈能與其相對等爭衡?願主公稱王為便!”
便率領蜀中文武官員,一齊跪伏於前請命。
胡統見此情形,無奈只得答應。於是川中眾文武擁立胡統為蜀王,設定王國百官。以譙常為相國,李整為前將軍、張權為左將軍,蔣道為右將軍,冉輝為後將軍,長子胡榮為世子。
胡榮為胡統長子,任職蜀郡太守,在川中甚有人望,時年五十歲,川中豪強多歸附之。川中文武本欲立其胡榮為蜀王,然而胡統乃漢朝舊臣,威望揚於天下,且胡榮不願代其父自立,遂只得立胡統。胡統年已七旬有餘,老邁多病,精力不濟,不能彈壓眾人,亦只得被迫從之。胡統被立為蜀王,譙常等草擬得文書表章,請胡統奏知朝廷,頒佈天下,胡統誓死不從,眾人見之,遂也作罷。
再說徐州牧伍文忠,統領徐州之軍,又以宛城賀武為輔助,折衝將軍陳章武領軍駐紮沛城,互為掎角呼應之勢,對抗中原公孫氏。聞知公孫霸、第五均相繼稱王。其帳下文武,皆欲勸進伍文忠也稱王相抗之。不敢開口,於是推薦長史虞良前來試探之。
虞良遂對伍文忠道:“在下聞古人言;君子不避水火。後漢之時,曹丕篡漢稱尊,昭烈既在成都承繼大統。何也?勢所然也。今公孫霸據中原稱王,第五均亦響應之,在下想請教主公高見。”
伍文忠聽罷,哈哈大笑道:“你不過是要勸進老夫當在徐州稱王而已。”
虞良遂伏地道:“主公英明,在下不敢隱瞞,正是奉徐州群臣之命,前來問主公意見如何。”
伍文忠沉吟道:“高祖皇帝曾與臣下約定:非劉氏而稱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公孫霸悍然稱王,已經為天下公敵。第五均又響應之,勢必將為亂天下。吾不能效仿亂臣賊子所行。”
虞良又奏道:“然天下非常之時,不可以拘泥於常理。今主公領徐州,兵精糧足,甚有勢力,又為中原諸侯縱長。主公之名望,中原無人不服。以在下愚見,主公若不加爵晉位,恐不利於中原相抗衡也。”
伍文忠聞知,遂問虞良道:“如長史之言,吾當如何從之?”
虞良道:“主公名望,領袖中原諸侯,海內皆有聲望。如若主公礙於漢室法度,不便稱王。可稱上將軍九州伯,仍然尊奉漢朝。如此,遠近人望,皆收於主公矣。則可領袖天下諸侯,抗衡公孫氏,中興漢朝也。”
伍文忠聞知,以手撫須,沉吟不語。虞良見之,遂起身擊掌三聲,伍文忠正不解其意。忽然門外數十人湧入,皆下拜於地,伍文忠視之,皆徐州帳下文武官員也。
虞良率領眾文武官員,一齊跪地請奏道:“望主公以順應形勢,即九州伯之位!”
伍文忠大驚道:“你等自作主張,可知天下諸侯同不同意?”
從事陳盛遂起身,手持表章,獻於伍文忠道:“此乃兗州刺史賀武、青州刺史陳德之子陳功、豫州大將韓衝之書,皆同意主公領上將軍九州伯。”
伍文忠遂覽書信,看畢,遂對眾人道:“既然如此,諸位盛意難卻,老夫也當不負眾望,暫時領受此號罷。若公孫氏平定,吾即去號歸位。”
於是徐州牧伍文忠又稱上將軍九州伯,發書申奏朝廷,佈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