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道:“先鬥將可也。鬥將如見勝負者,即不必再鬥兵。”

齊王陣中,孫猛先揮鞭出陣,封傳車見之,亦拍馬提刀出陣。

兩人打過照面,遂相廝殺,刀來鞭往,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封傳車再顯神威,又力戰五十餘合,孫猛鞭法散亂。又二十餘合,孫猛呈現敗象。

封傳車遂跳出圈外,對孫猛道:“將軍神勇,不愧齊國勇士之名。如何不肯歸順漢朝呢?”

孫猛遂棄手中鋼鞭於地,拔佩劍在手曰:“吾技不如人,已知敗矣。然吾受齊王知遇之恩,從一小卒拔為大將,此生願足矣。吾若投降,則將辱齊國勇士之名,何以再立人?”又對齊王道:“大王保重,容末將先去。”遂在馬上以劍自刎而死。

眾見之,甚為震驚。齊王亦傷感,身旁大將王憲,憤而提槍拍馬出陣,在陣前點名叫到:“可令彼方青州折衝將軍出陣,吾今日願再成其勇武之名。”

章武於是勒馬而出,兩人在馬上,各使動雙槍,戰一百餘合,不分勝負。王憲忽然拍馬跳出圈外,對章武道:“百合之後,我已知將軍未出全力,欲與我戰平也。然而今日之事,如欲我投降,不如殺我也。我受齊王厚恩,唯有以死報之。”於是對齊王道:“大王保重,末將也先走一步。”遂在馬上以槍刺喉而死。

封章見之,心中震動。齊王見兩大將已經命隕城下,不勝傷感。於是令停止比武,強令萬名勇士,棄械投降。封章亦傳話道:“齊國勇士之名,本帥三軍皆已服矣。大丈夫當留此威武之軀,報效國家耳。今日之事,本帥定按漢朝典章制度行事,必不為難齊王與諸位耳。”

於是萬餘勇士方放下兵器,投降封章。其中虎營統領田無敵與虎營壯士十餘人,都不願意投降,為齊王殉難,皆自刎于軍前。

齊王環顧軍前殉難將士,不勝悽傷,仰天長笑良久。封章軍中亦為之動容。封章遂向齊王道:“老夫竊以為大王乃當今豪傑也。然而今日之事,老夫不敢以私廢公。”

齊王請道:“孤前番起兵之時,齊國相力勸之,孤末聽其言,乃至今日。孤有一事相告太尉,齊國相此人忠良,太尉可赦而用之。太尉可再容孤再回城片刻,再睹臨淄一眼否?”

封章允諾,於是齊王獨自拔馬回城。至城牆上,見齊國相已經自刎於城上,有書一封曰:

臣奉漢朝詔命,以監督輔佐大王,為漢朝固守東藩。然不能勸阻大王,以至於山東刀兵大起,流血千里。齊國今將不存,臣上負漢廷,愧對大王,無可釋袱,以死謝罪。大王乃天潢貴胄,先皇嫡子,不可失了漢朝子孫氣派。

齊王看罷書,又呵呵大笑良久。遂提刀上馬,在城上驟馬舞刀來回賓士數番,遂棄手中大刀,拔其佩劍,在城牆上自刎而死。時順安8年冬十一月也。齊王自4月起兵,至此不過7月時間。

齊王已死,臨淄遂全城出降。封章令大軍進城,安撫軍民,整頓秩序。將齊王屍首,具棺槨裝殮,以漢朝藩王之禮葬之,又將死難將士,皆一一以相應之禮葬之,又厚葬齊國相。具表申奏朝廷,傳檄各州。

朝廷聞齊國已平,於是廢除齊國,收齊國之地併入漢朝,設定齊郡。又下詔命令封章坐鎮齊國,節制各州刺史,平定燕趙荊揚諸王。

封章平定山東,遂一一進行安置恢復。令徐州牧遣徐州軍南下相助揚州刺史車馳,伍文忠即遣步騎三萬助之。豫州牧劉維、青州刺史陳德皆平亂有功,恢復舊地,仍領本州刺史。尚有幽州末平,於是封章遣折衝將軍陳章武、驍騎校尉封傳車各領步騎兩萬,前往鉅鹿,助陣王扶。令青州刺史陳德,領青州兵馬,列於界上,伺機恢復幽州。

王扶與後將軍賀武與趙軍相持於鉅鹿。趙王聞得齊王兵敗,封章已經平定齊國,心中驚懼,遂有撤兵之意,然見鉅鹿守軍漸漸不支,又不想前功盡棄,正在疑惑之間,忽然陳章武、封傳車六萬軍馳援鉅鹿,趙軍遂軍心大亂,趙王即棄鉅鹿,率軍北上,守邯鄲。三軍會師鉅鹿,趁勢北上,於是冀州南部諸郡縣皆恢復。

趙王退守邯鄲,尚佔據冀州北部數郡五十餘縣,又有幽州大部,趙王尚掌有軍隊十餘萬,漁陽郡已經被趙王攻下,漁陽守將與部將王騰王縱橫,率敗軍逃至代地。

封章在臨淄,大會諸將,商議平定剩餘三王之事。封章道:“諸王之亂,以齊為主心也。今已定齊,諸王必然膽寒。以本帥之見,吳楚二地形勢,荊揚二州可自定,不足為慮。而趙軍尚有十數萬之眾,幽州末復,如其與北邊胡騎聯合,則甚為可憂。本帥已增兵助冀州牧王扶收復冀州半部,然尚未有全力可平趙軍也。敢問諸公有何良策?”

諸將皆言出兵北上,一舉而殲滅趙王軍。封章皆不應,忽然看見座中一參軍,甚有成竹在胸之意,封章覺得奇怪,於是就問那參軍有何方略。後事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