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21章 中原一敗勢難回 臨淄三嘆心欲酸(第1/2頁)
章節報錯
封章自接任代替張瑜平亂以來,一月之間便奪取洛陽,恢復三河地區,官軍振奮。冀州牧王扶在鉅鹿堅守,趙王軍始終不能攻下,齊王因為與封章大軍相拒,不能增兵鉅鹿。而荊、揚二州,官軍皆牢牢扼守長江防線,成功阻止吳王、楚王二軍北上。
封章大軍休整一月,見準備停當,秋雨時節結束,形勢對己方有利。於是集結大軍,令驍騎校尉封傳車領步騎三萬為前部前鋒,自領中軍主力六萬人,後應三萬人,一共十二萬人,在洛陽誓師,出兵東向,進攻齊軍。
齊王大將孫猛,在酸棗駐軍五萬,齊王先命孫猛據酸棗迎拒敵軍,然後調集兵馬十萬,自率之,前至酸棗,欲與封章大軍展開決戰。
封傳車先鋒部隊已經開路準備妥善。封章大軍即開至酸棗,齊王大軍亦從陳留開至,兩軍相遇,即列開陣勢。
齊王乘大將麾蓋軍車,現身陣前,令人傳話:“齊王請對方主將封太尉答話!”
封章部下勸封章不必聽之,封章笑對諸將道:“吾若不出答話,是懼之耳!”遂移動主帥戰車出陣,站立車上,與齊王相距一箭之地,互相問話。
封章先問道:“自與大王在兗州一別,如今已經數年矣,老夫今年已六旬,大王亦春秋漸高。不想今日卻相見在戰陣之前、沙場之上,令人不勝唏噓。”
齊王對封章拱手道:“天下諸侯,孤只敬服封太尉一人!前番兗州得以與太尉領教武藝,不甚之幸。今日又與太尉各領雄師十餘萬,欲一決雌雄於中原,其勝負形勢尚未知也。孤有一言,不知太尉能聽否?”
封章亦拱手還禮道:“今大王與老夫乃戰場仇敵也,本不應與大王相見搭話。然若大王之言,如為國家社稷天下蒼生有益,不妨言之,老夫洗耳恭聽。”
齊王再拱手,對封章道:“當今朝廷闇弱,奸佞閹宦當政,天子實際為傀儡也。動輒削藩王封地,以至於迫使孤等起兵,實無奈之舉耳。孤舉兵者,意在除奸佞、清君側也,亦是為漢朝安定、天下萬姓著想。太尉率王師,奉詔命以拒孤,孤已知太尉勇武英風,不勝欽佩。只可惜太尉神武忠勇之臣,為弱主奸臣奔走用命,何其不智也!今日之形勢,勝負成敗尚未知也。太尉若勝,功高震主,必被朝中奸人閹宦所不容,必遭其害也。太尉若敗,則將被朝廷追責,輕則貶官,重則治罪。無論勝敗,太尉皆不能全身而保也。以當今天下之形勢,太尉不如按兵不動,駐守中原,以觀形勢。一者避免與孤交兵,則三河之地軍民幸甚。二則太尉擁重兵在手,無人敢輕視之。待孤兵進長安,誅殺奸佞,與太尉共扶弱主,則天下既平,漢室將興。太尉之功,當佈於四海,垂名青史,望太尉深思之!”
封章聽罷齊王言,在車上仰天呵呵大笑,然後對齊王道:“自高祖皇帝建立漢朝以來,亦有數番叛亂之事,其結果都終為漢朝所平定。何也?為漢朝綱製法度也。漢廷雖闇弱,乃天下之共主,大王雖強,於漢廷乃臣子也,大王舉兵,即反叛也。老夫為漢朝而盡忠勇,乃職分所在也。而大王曰清君側扶助漢室,恐名不正言不順,天下將不歸心。大王若起自立之心,豈不等同於篡漢、與奸臣賊子何異?大王起兵,即禍亂天下、危害漢朝之始。致生靈塗炭、流血千里,此可是輔助漢室、愛護天下萬姓乎?老夫既然奉漢朝之詔命,則當不避水火,戡平騷亂。大王乃欲老夫按兵不動,實則欲讓老夫不忠於漢朝也。大丈夫治國平天下,不以己身為念,老夫又何在意自身安危榮辱呢?”
齊王道:“如此說來,太尉今天必然當與孤一戰了?”
封章以手撫正其頭上金盔,對齊王道:“今日之事,非以說辭能解釋也。若要本帥不動刀兵,除非大王卷旗卸甲,交出兵馬,肉袒請罪。大王國雖除,王雖削,然身還尚可保也。”
齊王見其意志堅決,不可說動。乃大聲道:“太尉真要以死相戰?孤又豈是貪生懼死之輩?孤不懼你,只是敬你天下英名,特為你所計畫也。”
封章道:“今日之事,不必多言。”於是命駕車回陣。
齊王見難以說動,甚為無奈。於是也回車陣中,下令準備開戰。
封章在中軍戰車之上,拔劍以指齊軍,下令進攻。
齊王亦驅軍進攻,命令三軍:努力向前!後退者,斬之!
於是雙方二十餘萬大軍,在酸棗展開廝殺,只見旌旗紛動,鼓聲震天,人喊馬嘶,兵戈之聲大作。只殺得是鳥飛獸走,愁雲慘淡,激戰一個時辰,戰場上已經屍橫遍地,流血成渠。
驍騎校尉封傳車,身騎駿馬,手提大刀,全身重鎧,率領百餘騎,在陣中往來衝突,當者皆披靡。齊王見之,令孫猛出陣相戰。孫猛遂率領百餘騎,殺入敵營陣中,所到之處,亦紛紛退避。
封傳車見一將提鞭在陣中橫衝直撞,勇不可當,問部下何人,部下答道:“齊王大將孫猛也!”封傳車恍然大悟,數年前兗州昌邑城下曾與齊王手下一使鞭勇將戰成平手,既此人也。今番又遇見,真是狹路相逢。於是揮刀向前,只取孫猛,大喝道:“遺憾當年戰成平手,今日當彌補之!”舉手中大刀,迎面砍向孫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