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曆3516年9月9日,經歷了無數次的小吵小鬧之後,[黑月軍]決定先發制人,主動發起攻勢。

“蒂艾娜,前鋒拜託你了!”

“是!”

戰鬥一開始,歐格納就派出了蒂艾娜作為先鋒,率領[長槍騎兵連隊]打頭陣。

自從艾芙拉“暫時離開”後,[長槍騎兵連隊]就‘交’由蒂艾娜暫時管理了。雖然不知道這項人事安排有沒有其它的特殊意義,但就主觀情況而言的話,那其實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因為蒂艾娜和艾芙拉都是以打閃電戰最為出‘色’的,[長槍騎兵連隊]的特‘性’並沒有因此而埋沒。

“第一小隊進攻右翼,第二小隊進攻左翼,本隊迅速繞至敵軍下方,從底部發動攻擊……。”

[長槍騎兵連隊]的五百艘人形戰艦,以及身後至少三千艘的“非正式成員”戰艦在蒂艾娜指揮下奮勇戰鬥。

當時,[法魯西‘蒙’]參與這場被命名為“亞馬迪攻防戰”的總士兵人數無法統計,因為當時比利德將附近留守的常規兵力都調了過來,至於當初由主家當家發給他的戰力則是十五萬艘戰艦,約兩千萬名士兵……如果按常規去計算的話,那麼此時的比利德應該擁有至少二十萬艘戰艦的戰力才對,戰鬥力是歐格納的兩倍,或者以上。

正如戰前雷卡德提督所說的那樣,此時的他們並不具備能與對方做總決戰的能力……但是,為什麼歐格納還是堅持要打這場仗呢?難道歐格納已經被‘私’心衝昏了頭腦?

或許歐格納真的已經被‘私’心衝昏了頭腦,但是,他此時的行動也並非無謀的,歐格納其實也看到了自己的勝機,那就是這場仗是一場攻防戰。

所謂的“攻防戰”,就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釋,也就是一方是以進攻為主,另一方則是以防守為主的戰鬥,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建起高牆,在牆沿上扔石、放箭以抵抗前來攻侵的戰鬥也就是“攻防戰”了,就此解釋也可以稱作為“防禦戰”、“守城戰”等等。

這種戰鬥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雙方‘交’戰中,有一方是進攻,而另一方則是防禦,也就是打人與捱打之間的關係。在冷兵器時代的攻防戰中,通常都是防禦的一方較為佔據優勢,因為厚厚高牆所形成的防禦圈並非人類徒手就可以摧毀的,但是,到達熱兵器時代後,攻防戰通常都是進攻的那方最佔有優勢。

之所以這麼說,可以當作是讚揚人類發展的進步吧!當炸‘藥’、大炮等等武器出現之後,由水泥所築成的防禦根本就是不堪一擊,而直到人類走向星際之後,在這片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左右之分的特殊區域裡戰鬥,要構成一股可以抵抗宇宙艦隊的防禦高牆,那可是比登天還要難的事!

在“亞馬迪星域”的戰鬥之所以被稱之為攻防戰,其原因有一大部分都是由比利德親手造成的。

他將周圍的戰鬥力都調配到這個星域裡,企圖向一鼓作氣地消滅歐格納的大軍,雖然他的想法是不錯,但是他卻做錯了那麼一點。將周圍的戰鬥力都調了過來,換句話說,除了這片星域外,[法魯西‘蒙’]根本就沒在其它地方佈置兵力,[黑月軍]可以大模大樣地吞噬周邊地區。

當然,此時的歐格納的目的是要攻入行星[卡本利亞],他們的大本營,其它地方根本引不起他的注意。不過,現在的狀況又使他有了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在與比利德的大部隊‘交’戰時,派出一支小規模的別動隊,繞過“亞馬迪星域”,繞過戰場,直接攻擊[卡本利亞]。

但很可惜的是,比利德也想到了這點,他把大部隊都設定在“亞馬迪星域”的出口,封住了出口,不進攻只防守,迎擊前來進攻的[黑月軍]。

就是這樣,這場攻防戰就形成了。

“伯爵……。”蒂艾娜通訊道:“抱歉,我們的進攻失敗了。”

“沒關係,部隊損失如何?”

“只是輕微損傷而已,只是敵人的防禦體系太嚴密了,我們不敢強攻。”

蒂艾娜的進攻只是維持了不到二十分鐘而已,估計雙方的損失都不大,歐格納也沒有責怪她的意思,因為這一切他早已猜到了。

“先讓你的部隊休息一下吧!等一下還要戰鬥!”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