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前,三地作戰總統帥靖王,與姜侯和姜臨風制定了戰術安排:

其一,北境、南境戰事以談判為主,能不戰則儘量避免作戰。

其二,北境與南境解決了各自的險情後,兩地大軍秘密向東境進發。

以姜臨風為總統領,按照他的部署安排,對寧國士兵形成包圍之勢。

在約定的時刻,以煙火為號,同時對寧國士兵發起攻擊。

其三,東境姜臨風視情況而定,若北境、南境能儘快解決戰事,則堅守待援。

否則也要至少等到一路援軍,才能按原定計劃開門迎戰。

其時,靖王還只能確定,南境燕國必然會盡快撤軍。

則姜侯帶去的兵馬,一定可以前去支援姜臨風。

至於北境,涼皇能否儘快退兵,還未可知。

形勢最不明朗的西境,危險最先解除。

楚國的軍隊,自姜臨風到東間城時,便悄無聲息地撤走了。

從來到回,一聲不響,就像沒有這回事一樣。

另外三地,如靖王所想,南境的戰事結束得最早。

姜侯一到南境,便派出自己的小兒子姜戍風,出使燕國軍營。

燕國統帥南飛越以禮相迎,談笑風生,言談間矢口否認燕國有侵擾盛國之心。

只說是因為早先察覺到寧國有異動,怕邊境生亂,帶人前來看看。

理由找得非常現成而敷衍,雙方各自心照不宣。

誰都知道是燕國先陳兵邊境,寧國才開始攻擊盛國的。

所以難道不應該是,寧國看到燕國往邊境調兵遣將,才開始有異動的嗎?

再說寧國有異動,你不到燕國與寧國接壤的邊境去布兵,跑盛國邊境來做什麼?

姜侯很清楚,南飛越只是隨便找了個藉口。

但是無論如何,燕國確實沒有跟盛國打仗的意圖,這便很好。

南飛越在會見江戍風之後不到半天,便帶著大軍撤得無影無蹤,以最快的速度飛回了燕國京都。

不是他歸心似箭啊,實在是他的小燕子,每日都在皇宮翹首企盼王夫歸來。

為了姜臨風帶兵走這一趟,讓青春正盛貌美如花的嬌妻,獨守空房這麼長時間。

南飛越自己都為自己這種,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的高情厚義拍手叫好。

等閒下來的啊,他得跟阿凌好好謀劃謀劃,到底訛姜臨風多少頓好酒才算撈回本?

燕國撤兵後,姜侯仍留在南境做出一副認真佈防的樣子。

暗地裡,姜戍風卻帶著十萬大軍離開南境,晝伏夜出,且專挑隱蔽無人處行走。

十幾天後,終於秘密潛行至東部邊境,在寧國軍隊東部某處駐紮。

北境,涼皇於兩軍陣前架起高臺。

在一個天輕雲淡、天朗氣清的好日子裡,他擺宴相邀靖王。

席間,二十萬北涼士兵,密密麻麻陳列於前。

軍旗烈烈,虎虎生威。

行動間,動作整齊劃一。

呼喊聲,氣勢凜冽逼人。

涼皇氣度優雅,從容淡定,沒有一絲敵意。

他就是特意演兵給靖王看,展示涼國如今軍力之不可小覷。

靖王心下了然,涼國果然與燕國一樣,非為戰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