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我道成矣(第2/5頁)
章節報錯
“你將它放在眉心處再集中精神,就可以自動獲得傳承了!”
方運聞言,抬頭隨口說道。
隨後,他便不再管對方怎麼折騰。
他將全部精神都放到手中的《掄語》上。
淡黃色的封面上,寫著兩個大字《掄語》。
除此之外,整個封面再無任何文字。
沒有作者名,沒有出版社名,沒有出版號,什麼都沒有。
整個一三無產品的即視感。
翻開封面, 開篇便是序篇, 或者說是介紹。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慄邑。】
【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春秋末年,諸侯混戰,天下混亂,烽煙四起。】
【孔聖雲遊天下,傳播其儒家思想,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
【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聖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然而,後世讀書人並未獲得孔聖的真正傳承,反而歪曲了孔聖的真實思想...】
大致瀏覽了一遍前言之後,方運不由得恍然。
前言中雖然沒有點明《掄語》一書的來歷,但方運也大概有所猜測。
表面上《掄語》是一本書,但實際上卻是一道光。
準確的說,是一道由無數念頭集結所形成的光芒。
這些念頭的來歷,也很有意思。
它們是由歷代以來,對孔聖經典《論語》有所不滿的人,所產生的念頭。
不要笑,不要以為古時的讀書人就不會對《論語》不滿。
雖然他們都知道,想要考中科舉,就得將《論語》吃透。
但寒窗苦讀數十年,卻一直不得高中,最後只能鬱鬱而終。
臨死之時,他們對不能中第的怨氣,都發洩到了《論語》之上。
無數年來,這無數道怨氣,就集結到了一起。
再加上,近現代以來,經歷打倒孔家廟等等活動,使得孔聖跌落神壇,不再高高在上。
於是,儒家聖賢的孔夫子,從高高在上的聖賢,變成了人人皆可調侃的平常古代人物而已。
種種萬民意念,經過一番奇妙的際遇,組合成了這道光。
這道光一出世,就遇到了意外而死的李恐,並帶著他跨越了時空長河,來到了九百餘年前的趙宋時期。
認主之後,它就根據李恐的能理解,自動演變成了《掄語》。
同時,方運也大概理清了它的運作方式。
只要認同《掄語》的理念,就可以獲得無形中的大道共鳴,獲得大道的賜福。
增強實力的同時,踏上一條另類的才氣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