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在寧武關被擋了三個月,大軍死傷數萬。

再之後,到了大同關,又被擋了兩個多月,再次死傷了數萬。

兩次加起來傷亡的人數,超過了十萬之巨。

繞道宣府,結果依然如此。

周遇吉加李邦華,就好似狗皮膏藥一般,打不死、攆不走。

官兵越打越多,人心也越來越凝聚。

原本的酒囊飯袋們,逐漸被大戰磨練成了戰場老兵。

就在李自成喪失了攻破京師的信心之時,他接到了朝廷的招安詔書。

詔書是朱元璋親手寫的,內容只有一句話,李自成只要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並退兵。

朝廷將敕封他為西北王,並將山西、陝西兩個省敕封給他,作為他的封地。

說實話,看到封王二字,李自成心動了。

別看他現在自立為帝,但和大明皇帝親賜的異姓王相比,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

根本就不能比。

而且,他自家人知自家事。

能從一介驛卒打拼到現在,完全是趕鴨子上架,沒辦法的事。

若非崇禎發了瘋似的下令撤除天下驛站,導致他這個驛卒失業而餓肚子,他也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去幹造反的買賣。

現在,一鼓作氣,二鼓而竭,三鼓而衰,再打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還不如就地接受招安算球。

於是,在手下眾多大將反對的情況下,李自成接受了大明朝廷的招安,被封為西北王。

反賊頭子搖身一變,變成了大明朝的異姓王。

不僅如此,還堂堂正正、裂土封疆,足以光耀門楣,光宗耀祖了。

至於更為西面四川的張獻忠,也很是乾脆,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封為蜀王。

雖然實際上的形勢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他們兩人依舊保持著對軍隊的掌控。

只是名義上,屬於朝廷的一員罷了。

但對於朱元璋來說,卻足以令他獲得系統的獎勵。

對此,朱元璋也是沒辦法。

畢竟,崇禎沒有完成他的考驗。

就好似是扶不起的阿斗,爛泥扶不上牆。

所以,他要考慮皇位的接任人選。

有鑑於此,他只好先招安李自成和張獻忠,讓這兩個傢伙先安份下來。

攘外必先安內!

等搞定了皇位的接任人選,培養新君上位,整頓了朝廷。

騰出了手之後,再來收拾這兩個反賊,進而將滿清韃子趕到東北老林中去。

只不過,這些都不重要。

眼下,對於朱元璋來說,最重要的是為明末時空的大明朝廷重選新君。

不出意外,對於朱元璋設定的考核,崇禎沒有達成,令他很是失望。

所以,擺在朱元璋眼前的,有兩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