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秀才在院把李化的《桃花源賦》很恭敬的送到周德老先生的手裡。這樣的文章一定要讓周老先生給看看。

老先生看了文章後又聽齊秀才把李化真被把下河鎮改名為桃花源鎮,就立刻要讓齊秀才在新建的桃花源鎮給他蓋建園舍。作為讀人,一個不在當官的讀人,還有比桃花源更吸引人的地方?

“秦太元中,楚郡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周德老先生一遍遍的讀著,讀的他都落了淚。此生如能遇到桃花源,不枉為讀人。

“光兒,老夫是蜀郡人,想在過幾年會到家鄉去。現今老夫改注意了,老夫要舉家搬到桃花源鎮去,你可能了了老夫的這個心願?”周老先生拉著齊秀才的手殷切的問道。

“老師,看您說的,我父母早逝,您就是我的義父了,這桃花源鎮的宅院我和李化來就打算給您建。到時候那邊還會在建院別院,你還可以去指點後輩。”齊秀才含著淚說。

他和周老先生朝夕相處,早就把老先生當做自己的長輩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可不是隻說說。周老先生把他當做自己子侄,他就要把老先生當做家父。

“老師,李化還要在那桃花源鎮開文會,想邀約各地學問家過來,您看可否?”齊秀才問道。

“什麼時候,是討論詩詞文章的話,那自然可以。我還會邀約些人過來,讓他們看看這桃花源。”

“下個月,等那邊的基礎宅院建的稍微有點樣子就可以。”

“這冷的天,不太好吧,那幾處宅院新建,只怕有些倉促。”周德老先生又點疑惑李化為什麼放在冬天,而且就算能新建基礎宅院,那看起來都是會顯得簡陋,再說了,冬天沒有盛開的花,樹上都光禿禿的,這樣似乎有點煞風景,最好是放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更好。

“這是李化定的,他說到時候一定讓來的人驚歎,甚至不想走。”

“哦,他有這樣的事?那我就幫他一把。我這就寫信給我那些老,讓他們踏雪而來。”周老先生拍了下桌子說道,他還是相信李化的。

其實齊秀才一樣不知道李化為什麼這樣肯定,而且李化組織文會到底想要做什麼,齊秀才一樣是一知半解,他只是認為李化是要做出退隱的態度給京城裡面的人看,試探太子會不會繼續支援山南縣。

除了把《桃花源賦》給了周老先生,齊秀才還在院讓學子都看了。他要把這篇文章儘快的傳到南陽府、楚郡等地,讓更多的人讀到。這是李化交代。

在京城裡面的小胖子飛飛一樣收到李化的《桃花源賦》,他要把這篇文章在京城裡面的讀人中傳開,還要給太子司馬哲看到。

司馬哲對《桃花源賦》的認為是,這是篇好文章,但這不是他要的,他需要的李化的幫助,而不是一個想退隱的人。所以司馬哲對這篇文賦不很滿意,但他還是準備派個人去看看,他不是很相信李化就這麼退隱到一個小鎮子了。

與司馬哲同樣不相信的還有睿帝和二皇子司馬賀,所以睿帝和司馬賀都讓人到時候去看李化到底要做什麼。

首輔肖文通看了《桃花源賦》後有想辭官的衝動,他在宰輔的位置上太久了,他都忘記了

(章未完,請翻頁)

心中還有個讀人的夢。

肖文通找到高院首,想問問李化為什麼這樣做,而高院首的回答是“等等看”。

實際上高院首並沒有乾等著,他讓秦光去山南縣的民團。

上次秦光跟著武盛院的觀摩團到山南縣後一直說要到了武士境界就去山南縣跟著李化,現在齊光突破到武士境界了。

高院首想知道的不但是李化想做什麼,他還想知道自己另外一個學生會不會因為李化辭去了縣令就改了主意。

秦光沒有讓高院首失望,他不是讀人,不去參加什麼文會。他是要去山南縣民團,那裡有他的師兄。

在離開京城前,秦光找到了高院首,這次高院首沒有給他功法,而是給他了兩句詩詞“仰天笑出京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化在文會前去了吳縣,他現在辭了縣令,但他要知道吳縣的趙珩是否還會配合山南縣。吳縣到山南縣的陸都修的很平整,這是齊秀才的功勞。

從山南縣到吳縣的一路上都是往來的客商,有從吳縣傳送煤礦石到山南縣的,還有從山南縣運送物品到吳縣的。

到了吳縣後,李化直接去了縣衙拜訪。他現在是伯爵了,按品級的話可是要遠遠高於趙珩,但李化還是很客氣的在縣衙外送了手帖。

趙珩似乎是知道李化會來,縣衙的差役收了李化的手帖,連通報都沒有就帶著李化進了內堂,還一邊走一邊說他們縣尊人早都吩咐過了,李化要是來了,不需要通報。

趙珩的內堂外的小院種的是竹子,此外還有個魚池,佈置的很雅緻。他是進士出身,卷氣很濃郁,這樣的氣質自然會在他居住的地方隨時感受的到。

一身儒袍,頭戴儒巾的趙珩見到李化後哈哈笑的張臂歡迎:“下官失禮了,沒有著官府參見安寧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