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有幾個問題……”

蘇文跟著於淳峰走到書房,路上便問道:“我觀於刺史絕非迂腐之人,可為何會反對新政,尤其在山南道的種種行為……幾乎可以說是……”

說到這裡,蘇文遲疑了片刻。他怕說實話,會讓於淳峰惱羞成怒,翻臉把他給拍死。

“幾近倒行逆施?”

蘇文不敢說的話,於淳峰卻沒有壓力,輕輕鬆鬆便將蘇文心裡的疑問說了出來。

“……正是。”

蘇文為有清醒的自我認知的於淳峰默默地點了贊。

“呵呵……變法……”

於淳峰笑容裡帶著一絲不屑,停了停,他才繼續說道:“蘇公子既是董知章的學生,應該鑽研過不少經史之學。”

他特意提及這一點,是因為這個世界,歷史是很難被記住。

“能略知一二,還是很模糊。”

蘇文慚愧說道。

這個世界的時間線是不穩定的,蘇文已經確定了這一點,每個人掌握的歷史都會出現認知偏差。

蘇文若不是已經成為了史家超凡者,他都可能沒辦法徹底搞清楚大梁朝自開國以來,究竟經歷了多少位帝王,發生過多少重大之事。

“那有一點蘇公子一定清楚,關於變革的……不管歷朝歷代,推行的變法,哪怕出發點再好,最終落到地方實處,都會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甚至是王朝衰敗的根源!”

“臥槽!”

蘇一聽這話,整個人也是震悚了一下。

於淳峰這個說法,是很偏激的。因為蘇文對於自己所熟知的歷史,成功的改革案例就有許多。

但在於淳峰所認知的世界裡,能夠歸納出這麼一個結論,已經相當了不起。

若能將他的結論細緻一些,歸納到稅賦改革上去,就跟蘇文所知道的“黃宗羲定律”一樣了。

黃宗羲發現,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做了稅賦改革,改革目的是降低農民的賦稅,可結果往往卻是改革之後,稅賦短暫下調之後,便會迎來更猛烈的上漲,使得農民承受更沉重的盤剝。

很顯然,於淳峰也發現了這個現象。所以一直反對新政,覺得保持現狀,也比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強。

可是……於淳峰最終使出的手段,不是消極抗拒變法,而是變本加厲,將新政的名聲在山南道搞臭,民怨四起,最終釀成了起義,這種神操作,更令人迷惑就是了。

“於刺史,您的想法有問題,手段更是大錯特錯了。”

蘇文搖頭嘆息:“其實應對稅賦先輕後重這種問題,只需一個辦法就好了。”

“什麼辦法?”

於淳峰嗤之以鼻。要是有辦法,歷代如何會由盛轉衰,戰火不斷,最後成了改朝換代。

“徹底取消農民徭役、稅賦,大力推廣農家技術,增加土地出產,保證農民自給自足同時,有足夠食物出售,獎勵工商,增加稅源……終究辦法比問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