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其實也算得上成全一段佳話,要是俞通淵能夠建功立業,說不定還能復爵。

其實俞通淵本身也就是靠著父兄的功勞才有機會出頭,隨徐達征戰時雖有一定功勞,但是在明初的那批名將當中不算亮眼。要不是念及俞廷玉、俞通海的功勞,俞通淵也不會被封封越巂侯。

李景隆這個時候就說道,“啟奏陛下,臣以為大江之上雖有海寇,朝廷有善戰水師。船大炮利,些許小寇不足為慮。臣知曉大軍尚有步卒數千,故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之子平安驍勇善戰,可帥大軍。”

這一下就有意思了,平安的父親平定其實也是早期就跟隨老朱的,在他戰死後,平安繼承其父之職。最主要的是成為了老朱的養子,字‘保兒’。

別看平定當年也是在常遇春賬下效力,也是在跟隨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時戰死。但是真的要說起來,這也是大明朝的‘宗室’,起碼名義上是這樣,這也是老朱現在在世的養子之一。

常遇春忽然間覺得有些意思,因為不管是俞通淵還是平安,實際上和常系都算關係不錯。

朱允煐不置可否的時候,常茂就說道,“陛下,臣以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陳瑄......”

朱允煐立刻擺手,直接說道,“彥純還有大用,無需出兵。”

陳瑄可是了不得的人物,早年以舍人的身份隨侍大將軍藍玉、深受器重。在西南的那段時間立下不小的功勞,最主要的是他早些年也是在朱允煐賬下效力,在張赫和朱壽先後病逝後,一直在負責總督海運。

既然皇帝都這麼說了,常茂自然也就不會多說什麼了。他確實想要舉薦陳瑄,覺得陳瑄有些才華,要是立下一些功勳的話,封侯拜將不在話下。

但是現在就不好說了,因為陛下顯然對陳瑄還有安排。其實這也是陳瑄的一個機會,別看他似乎沒有張赫、朱壽顯赫,那兩位是開國侯爵,自然有些分量。

但是陳瑄也不需要擔心,因為他一直都是皇帝陛下的心腹,自然也不缺少建功立業的機會。

徐輝祖想了想,再次提出一個人,“陛下,江陰侯吳高善識水戰。”

朱允煐就樂了,說道,“中山公,朝中大將如雲。江陰侯此番出征高麗尚未回返,無需讓他再掛帥出征。”

吳高就算得上優秀的官二代了,他的父親就是早年跟隨老朱起兵的吳良。

其實也就是朱允煐心胸大度,因為吳高的妹夫就是朱允煐的七叔朱榑。這一位曾經在朱允煐巡視北邊的時候屢有輕慢,但是朱允煐一直都沒有放在心上。

常茂左看右看,忽然說道,“陛下,臣以為罪臣吳禎之子吳忠,可堪大任!”

徐輝祖和李景隆嚇了一大跳,覺得也就是常茂才敢舉薦吳忠。

吳忠的父親可是靖海侯吳禎,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參與了平定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的戰爭,在老朱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二十。他精通海戰,曾督理海運,率軍遠赴琉球一帶,剿滅倭寇。

但是他被追定為胡惟庸逆黨,所以靖海侯爵位被廢除。當然了,這也是吳良之弟。說起來的話,也就是吳高的堂弟。

朱允煐想了想,說道,“召吳忠。”

這一下常茂也開心了,看起來他還是給陛下舉薦了可用之人。至於那人值不值得用、能不能用,自然有陛下聖裁就是,他只需要將認為可靠、可用的人舉薦出來就好。

朱允煐其實挺欣慰的,他的手底下還是有著一大票精兵強將。或許不如老朱打天下的時候勐將如雲,但是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出現朝中無大將的局面。

而且也需要承認在朱允煐的這些將領當中,雖然也有一部分是開國老將,不過也有一大票比較有出息的將門子弟。將門子弟當中確實有不少紈絝,只是要說武勳系統已經腐敗,那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手底下還是有著那麼一大票可用之人,朱允煐自然也就覺得比較安心。他接下來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自然也就需要更多有才華的將帥,他不怕壓制不住這些人。

徐輝祖、常茂、李景隆也都覺得這一次能夠和陛下商議軍國大事頗有收穫,他們舉薦的一些人確實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可以有機會建功立業,可以在陛下無比重視的下南洋的大事中出力。

或許他們舉薦了一些人,也或多或少的有著那麼一些自己的小心機。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舉薦的人也都算得上可用之人,絕對不是將庸庸碌碌之輩推上去。

畢竟這三位已經位極人臣,他們確實有著自己的一些利益集團,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維護皇帝的利益。所以舉薦的這些人,也都算得上恰如其分吧。

而且這一次的舉薦,看起來也是看到了不一樣的皇帝。

很多人都說英示皇帝刻薄,甚至可以說有那麼點記仇。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吳忠也好、俞通淵也罷,雖然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成為了罪臣,被廢除了爵位。

不過現在也有起復的機會,現在就要看他們有沒有那個本事抓住這些機會了。

這對於武勳集團來說肯定是一個好訊息了,畢竟前些年,甚至近一段時間,陸陸續續也有一些人因為犯事被罷官、削去了爵位。哪怕比起尋常百姓強,可是相比起勳貴,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兒。

但是陛下不計前嫌,這也算是給與了他們一個機會。

朱允煐其實想法很簡單,有些罪臣可以用,比如說遭受無妄之災的。但是有些人,肯定是不能用,甚至也根本沒機會用,因為那些觸犯了皇帝底線的,基本上滿門都沒個好下場。

用人,也是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