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煐很肯定的點頭,對老朱說道,“好!真的到了那時候,皇爺爺記得和祖母、爹孃一起來接咱。到時候咱們一家子在一塊,咱就踏實了。”

生死之事,老朱確實是早就看開了,他從來都不會去避諱這些事情。而朱允煐也不在意這些,說起來他也是‘死過一回’,很多的事情也不會那麼的忌諱。

這一趟來孝陵,實際上也就是讓老朱不再惦記一些事情。讓老朱在臨走前少點牽掛,這也是朱允煐應該做的事情。

至於說滿朝文武的一些個牢騷等等,朱允煐也根本就不在乎那些事情。那些人勸諫歸勸諫,那些人嘮叨歸嘮叨,朱允煐不會在乎那些事情,他只需要做一些該做的事情就好。

老朱緩緩的坐了下來,摸著大朱的墓碑,“英兒,咱要是不再了,你打算做哪些個事情?”

朱允煐明白老朱的意思,就緩緩說道,“整肅吏治、掌控朝廷、治理天下這些不用多說,皇帝都會做這些。咱要做的事情,一個是遷都,這個事情肯定不能拖到垠兒那時候再去做。”

大明朝肯定會遷都,這件事情大家也都心裡有數。雖然名義上來說是洪武皇帝就在做這些事情,也是洪武皇帝的之一,不過肯定也是會在朱允煐的手裡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情,也不那麼容易辦到。

別看這些年北平城在不斷的修築,遷都的前期工作也做了不少。一旦洪武皇帝駕崩,說不定就會有些人跳出來,想要攛掇朱允煐去改變遷都的決定。

原因自然就是很多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在南方,遷都北平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那自然也就意味著一旦有機會,他們當然會極力去勸阻朱允煐遷都。

遷都的事情根本不會有什麼變數,朱允煐肯定會強力的執行遷都的政策,誰敢從中作梗,朱允煐就敢殺人。遷都需要極大的魄力和手腕,朱允煐自信現如今也不缺少這些威望、手段。

除了遷都的事情之外,朱允煐還有其他事情要做,“咱早兩年就在弄稅制改革,這些也都要花些心思和時間。一條鞭法咱肯定是要推行,到時候咱大明的田制也要跟著變一點。”

老朱對此並不意外,只是說道,“這個事情你不要操之過急,可以徐徐圖之。你現在歲數不大,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就好。”

朱允煐自然也能夠理解老朱的意思,有些事情也確實沒必要操之過急,朱允煐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太過激烈的手段,未必就是什麼好事情。

有些事情確實沒必要太急著去辦好,時間對於朱允煐來說也算得上相對比較友好。既然是這樣,也就意味著朱允煐確實不需要急著一下子將所有的事情都辦好。

尤其是事關土地和賦稅,這兩樣沒有一樣能忽視,這是真正的‘國本’。這兩件事情當中任何一個做的不好,很有可能也就要造成江山動盪,會動搖江山社稷。

這些事情需要更加慎重的對待,這一點肯定沒問題,朱允煐也是心裡清楚的。

朱允煐明白這些,所以對老朱說道,“前些年皇爺爺給咱大明積攢了不俗的國力,咱可以折騰折騰。雖說高麗那邊打完了,咱也準備騰出手把瓦剌也給收拾了。”

瓦剌確實是要收拾,現在的他們就有一定的實力,要是繼續發展發展,說不定能夠有機會從大明引進留學生皇帝。那可不成,老朱家的留學生可不能是坐在龍椅上的。

不過朱允煐也覺得沒必要擔心那麼多,大明絕代戰神之一的留學生,可沒機會坐龍椅。甚至可以說沒機會出生,留學什麼的大機率的也就不會出現。

“瓦剌是該收拾,西北那邊不安定下來,到底也是個隱患。”老朱就開口說道,“咱就是想著,這些年一直大大小小的戰事沒個停歇,也該讓百姓休養一番。”

朱允煐就說道,“咱肯定不會窮兵黷武,瓦剌收拾了,咱就要經略南洋。到那時候,咱大明不會有太大的戰事。開國的名將越來越少,百戰餘生的老卒也戰力要下降了,咱得抓緊時間。”

聽到朱允煐這麼說,老朱也能理解,“那成,你量力而行就是,咱知道你心裡有數。”

大明朝的家底還是比較厚實的,老朱和大朱的兢兢業業給大明積攢了不俗的家底子。

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後,朱棣可以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七次下西洋。雖說這也不是完全的吃老本,這裡頭也有朱棣父子兢兢業業治理天下的功勞。

但是也不能小看老朱打下的堅實基礎,要不然朱棣那般多的大動作,大明也沒動盪啊!

大明朝的軍事實力當然非常強大,但是朱允煐也明白,不出意外的話,大明朝的軍力可能要開始慢慢下降。現如今是巔峰的尾巴,所以他也需要抓緊時間做些事情。

等到瓦剌和安南那邊的戰事結束,朱允煐也就可以放慢軍事行動了。到那時候,大明朝就要更多的關注民生,因為周邊的一些大環境基本上也就可以確定了。

軍事行動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朱允煐需要將周邊的大環境梳理出來。一些格局,他也想要給徹底的明確,這樣才好讓後世子孫有著更多的發揮空間。

“治理黃淮的事情咱不會馬虎,一兩年做不好,就三年、五年。”看著老朱,朱允煐笑著說道,“只要治理好了黃淮,咱老家那邊也就是魚米之鄉了。到時候再給荊湘收拾收拾,咱大明的糧食就多了。”

糧食基地,朱允煐一直都沒有放鬆。遼東那邊只是嘗試著簡單打個基礎,荊湘那邊才是最主要的。

湖廣熟天下足,這樣的美好景象不該是在明朝的中後期才出現,應該是在大明朝的前期就出現。

對於朱允煐這個說法,老朱更加的滿意和驕傲了。

他的孫兒不只是惦記著四處打仗、開疆拓土,這也是愛民如子的皇帝,想著民生。

既然是這樣,老朱心裡自然也就更加的踏實了。這樣的一個繼位者,老朱沒理由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