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出神的看著馬皇后的靈位,別看似乎將近二十年了,似乎很多的事情也都早就接受了。

可是很多的時候時間不代表可以遺忘一切,不代表老朱就真的忘了他的結髮妻子。實際上哪怕是將近二十年了,老朱反而越發清晰的記得曾經的一切。

對於亡妻的思念,可以說一刻都沒有停止,「垠兒,你曾祖母現如今怕是很歡喜。她放不下你祖父,現如今你祖父也過去了。她放不下你爹,你爹現在長大了、當了皇帝,還有了你。」

小小朱這個時候可不會說俏皮話,只是乖巧的跪在蒲團上,他也不會有什麼好害怕的。

因為小小朱哪怕很小的時候,實際上也沒少去奉先殿。對於那些供奉著的牌位,小小朱一直都很清楚,那都是他的祖先,是會保佑他的人,是他最親近的人。

朱允煐這時候也說道,「咱當了皇帝,皇祖母的心事就落下來了。她就怕咱早年沒了娘受了欺負,咱有皇爺爺護著,誰能欺負咱了?!現如今好了,更沒有人能欺負咱。」

「她就是操心命,什麼事都想著要摻和。」老朱沒好氣的說道,「她要是沒那麼喜歡瞎操心,怕是能多活幾年。她身子骨,也不是多好。」

朱允煐想了想,好像還真的是這麼回事,馬皇后實際上的身體確實不如老朱健康。

老朱看著馬皇后的靈位,緩緩問道,「你皇祖母諡號孝慈皇后,咱要是也過世了,你該給咱什麼諡號?」

諡號,這就是一種蓋棺定論,這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馬虎。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所以也可以說老朱的諡號,肯定需要朱允煐參與討論。

朱允煐就理所當然的說道,「皇爺爺的諡號必然是上諡,雖說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也不是隻言片語就能論述清楚,不過咱覺得還是咱實事求是來就好。」

其實在以前皇帝的諡號不會特別長,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老朱微微點頭,說道,「還是你知道咱的心思,咱就是孝高皇帝,廟號就該是太祖。」

朱允煐也認可這些,實際上歷史上的老朱諡號一開始達到了十五個字。但是這在明朝不算什麼,因為慢慢的增加,就是十六個字。

這也就形成了規矩,明朝皇帝達到了十六個字,清朝進一步發展達到了二十二個字。

所以以後很多人也沒辦法用諡號來稱呼皇帝了,主要是明清兩朝的皇帝字數太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朱允煐想起來了什麼,說道,「皇爺爺,你到時候記得提前下一個聖旨,可別讓那些後世不肖子孫瞎折騰。這諡號不許改,輪不到他們來瞎改。」

之所以這麼說,也是因為後世的一些皇帝會因為各種動機去改祖宗的諡號、廟號。

比如說老朱,一開始是朱允炆參與的諡號。但是朱棣奪位後肯定不能認,所以立刻改了。而到了嘉靖皇帝之後更加不用說了,再次開了老朱的諡號,甚至將「孝」都給抹去了。

嘉靖確實奇葩,他為了父母名分的「大禮議」發起的政治鬥爭可不是小事。他名正言順的小宗繼承大宗了,清除了一些文臣集團。也順便將朱棣改成了「成祖」,讓朱棣奮鬥了一輩子後再次被後世子孫定位為「篡國」。一個朝代出現兩個「祖」,就是證明了得位不正、不是靠法統繼位。

老朱想了想,笑著說道,「你說的有理,你做事咱放心,你心裡也有譜。就是以後的那些子孫難說了,咱得從一開始給他拘著。」

可不就是這麼回事嘛,要不然再出現一個嘉靖那樣的皇帝,那就頭疼了。

大明朝開國之君都沒了「孝」,這簡直就是在開玩笑。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要打著「以孝治天下」的旗號,開國之君只是「高皇帝」」,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老朱的「孝」還是「不孝」,這可不是小事情,這也是影響著一個王朝的國策。說大一點的話,這些都是影響著民心的,這顯然不是什麼小事情。

老朱看著朱允煐,笑著說道,「那咱們就定下來規矩,就該是唐的簡練。」

這個「唐」,自然也就是指的武則天之前。那時候的諡號都是比較簡練的,不會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增諡,不存在十多個字,那簡直就是在誇張,只是皇帝和繼承人的自我吹捧。

跪在一旁的小小朱愁眉苦臉的說道,「那可如何是好?父皇以後不在了,咱給他「文皇帝」的諡號可不成。到時候咱怕是要和滿朝文武吵了,哪個不知道咱父皇喜歡打仗、不親近讀書人。」

朱允煐瞪了一眼小小朱,沒好氣說道,「那太宗李世民,他就沒出去打仗了?咱的諡號,要麼是孝文皇帝、要麼就是孝武皇帝。到時候怎麼和朝臣們鬥,那就是你的事情了,就看你有沒有那個本事制衡朝堂了。」

小小朱只能乖乖點頭了,看起來有些事情,他確實沒有什麼發揮的空間了,只能接受現實。

老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道,「是這個理,咱要是定下了祖制,以後諡號、廟號就容易論了。這也是好事,免得皇帝駕崩了,這不急著梳理朝政就忙著爭論諡號。」

這也是老朱和朱允煐的性格特點之一吧,他們對於一些事情也確實不算特別在意。

一些名聲之類的對於他們來說不算多麼重要,老朱從不避諱他的出身,朱允煐也不在乎一些史書上的名聲。他們都是非常務實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不重要。

徐妙清這個時候就是乖乖的在旁邊跪拜、唸經,她可不能參與這些話題。

不過徐妙清心裡還是有那麼一些激動的,自然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一些事情,太上皇和皇帝都沒有避著她,這也就是對徐妙清最大的一個認可了。

老朱也笑了起來,又問道,「等咱駕崩了,你就該遷都了,常家留在應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