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 功勞(第1/2頁)
章節報錯
馮誠是真的有點急啊,皇帝陛下此前特意給他安排的事情,實際上馮誠自己也心裡有數,就是為了讓他能夠立下一些功勞,好名正言順的成為世襲罔替。
要知道他的父親可是馮國用,是洪武皇帝早期的帳下大將,當初洪武皇帝拿下應天府作為根基就是馮國用提議的。
再加上他的二叔可是宋國公馮勝,要不是因為洪武皇帝的刻意壓制,馮勝也完全可以成為並不遜色於李文忠、藍玉等人的大將。馮勝也確實是大明朝軍方的一大巨頭,要不是因為洪武皇帝的猜忌等等原因,馮勝說不定還可以一下更大的功勳。
雖然父親被追封為郢國公,但是他現在的這個國公爵位是降等,可不是世襲罔替的爵位。
現在大舅子給他準備了名正言順的立功機會,小舅子也非常慷慨的將不世之功,如果這樣的機會都抓不住,那也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朝堂上的袞袞諸公還在議論著其他事,這讓馮誠只能在乾著急了。
就在馮誠還在乾著急的時候,心疼外甥女婿的常茂不答應了,“啟奏陛下,臣以為該當處置吏部尚書茹瑺等人,此等賊子擾亂朝堂秩序、其心可誅!”
大家都知道開國公常茂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滾刀肉,考慮到這個傢伙的特殊身份,大家也確實對他沒有更多的辦法,表面上給予尊重,私底下少不了要說他的壞話。
但是看看這一位做的事情,這莫名其妙的就扣上來這麼一大口鍋子,這誰受得了呀?
朱允煐這個時候也板著臉說道,“開國公,朝堂之上不可妄言!”
這一下文武百官似乎是找到了一點底氣,雖然大家也知道就是常茂那個滾刀肉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被更重的處罰,但是哪怕只是小小的懲戒一下也好呀,可以打壓一下那個傢伙囂張的氣焰,免得那個傢伙總是在朝堂之上口無遮攔。
常茂這個時候一本正經說道,“回陛下,朝廷早有例律,臣回京子當先復旨奏稟。再者事關軍務,餘情餘理都當先奏與。”
朱允煐擺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也有些自責的樣子說道,“這事倒是怪朕。”
這一下茹瑺他們就坐不住了,皇帝看似只是隨口一言,甚至是皇帝似乎是主動的將責任攬過去了。但是大家如果這個時候大大咧咧的認為就是皇帝的責任,那才是真的不開竅,那才是這個官當到了頭。
這件事情自然可以是皇帝的責任,比如說皇帝沒有先問馮誠他們這些人,看似皇帝是需要背下來這口鍋的。但是這裡頭何嘗不是這些文武百官著急忙慌的在說著其他的事情,這些人打破了正常的奏事流程。
所以這口鍋皇帝可以背下來,但是千萬不要覺得這就是皇帝的責任。尤其是皇帝都主動認錯了,那就是主辱臣死了。
居然這麼說誇張了一點,但是性質就是這麼個性質。
一時間朝堂之上也是文武百官在紛紛請罪,大家的態度都有了,這件事情自然也就結束了。
常茂就有那麼一些得意洋洋的,他是滾刀肉不假,很多人也覺得他是虎父犬子當中的那一個犬子,可以說是對不起開平王場十萬的赫赫威名。
但是那又怎麼樣?他依然是武勳集團的話事人之一,在朝堂之上也算得上是有一定的話語權。
誰能小看他?誰又敢小看他?
見好就收吧,常茂不打算在這件事情上多做糾纏,朱允煐也沒覺得自己要抓著這件事情做什麼文章,所以這件事情也就這樣子了,還是正事要緊。
看著馮誠,朱允煐道,“駙馬都尉,此次巡視諸地衛所可有事奏報?”
這就是明擺著的揣著明白裝糊塗,這次小妹夫為什麼要出去巡視,朱允煐心裡有數,常茂等人其實也心裡有數,也就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一個個的被矇在鼓裡。
但是這些個文物百官也不覺得馮誠出去巡視有什麼不對,這些事情就算他不做,其他的勳貴也會去做,巡視諸地衛所也是應該做的事情。哪怕大明朝現在境內看起來沒有什麼戰事,但是不代表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一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樣子當然好,只是必要的武備還是要有的。
更何況大家也很清楚,隨著現在沒有什麼戰事,一些衛所也會有些弛糜,一些衛所的長官也會有著各種不法。在文官系統無法更多參與到軍事的時候,自然也就指望著這些武勳能夠處理好這些事情。
各司其職也好,或者是皇帝講究的平衡之術也罷,對於大明朝現在如今的文武格局,很多人也都是心知肚明的。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勳都想著要壓過對方一頭,這沒什麼問題。
不過也應該有著比較清楚的認知,那就是最好不要越線,要不然皇帝肯定不樂意。
馮誠這個時候出班,認真說道,“啟奏陛下,此次臣奉旨巡視諸地衛所,共計發現不法事一十四起,俱已擬好奏摺,請陛下預覽。”
朱允煐面沉似水,任何一個皇帝對於這樣的事情都不可能開心。
這說明什麼呀?這說明各地衛所確實有很多的不法之事,雖然大明朝的武備暫時沒有廢弛的跡象,不過這些不好的苗頭已經出現了。所以各地的將士也有著一些貪贓枉法了,國法與軍紀顯然沒辦法更好的約束他們的。
對於這樣的事情文臣們不以為意,或者說早就習慣了這樣的事情了。
不要說現在了,就算是當初洪武皇帝打天下的時候,也是在不斷的強調著軍紀等問題。不過即使是那樣,也時不時的會出現手底下的一些驕兵悍將根本不在乎法紀。
尤其是開國之初的時候,大批大批的武勳就是在豐侯拜將之後驕奢淫逸、貪贓枉法。
現在是太平年間,有著這樣的事情,更加不需要覺得有什麼好奇怪的。
其實不只是說這些武將們,很多的文官也是一樣,只要手裡掌握了權力就會想要撈取更大的利益。整頓吏治這樣的事情,大明朝的皇帝從來都不敢懈怠,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選擇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