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這是盛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太上皇要帶著皇太子祭拜皇陵,這可不是小事情,這是必須要重視的大事。
對於太上皇的‘孝順’,很多人早就有所瞭解。比如說明皇陵,那就是太上皇為其父母、兄嫂修建的,這也是明朝最早的皇陵,比老朱的孝陵還要早十多年。皇陵碑文為太上皇親撰,甚至在鳳陽營建明中都工程停工以後,用修建明中都城的材料被拿去修建明皇陵。
治亂世用重典,治盛世重孝行。
這也是老朱的觀念,在乾清宮左邊建奉先殿,供奉四代神位衣冠。面對祖先,老朱一直自稱‘孝子皇帝臣元璋’。
以孝治天下,這就是老朱的一些樸素的觀念。當然很多人也都覺得朱皇帝如此孝順,除了他本人確實孝順之外,也是因為如今的普世價值確實是‘孝’,這是華夏民族的融入基因的優秀傳統。
太上皇需要去祭拜皇陵,禮部、太常寺、太僕寺等部門自然也需要派出人手。很明顯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小事情,不要說天家的一舉一動關乎著國家大事。
太上皇祭拜父母,這是大禮,這是孝道!
只是在此之前,現在需要準備的是朝堂論禮,這也是大事。
朱允煐選擇的是在謹身殿舉辦大宴,這也是前朝三大殿之一,是皇帝上朝更換朝服以及冊立皇后、皇太子之處,皇帝亦在此殿受賀。
謹身之名意為帝王提醒加強自身修養,在這裡舉辦大宴,看起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老朱還是懂朱允煐的,看著這些安排,估計就是讓當代衍聖公難堪。他覺得自己的那個寶貝孫兒不是多麼討厭孔子,單純的就是看孔子的那些子孫後代不順眼而已。
孔訥確實是這樣,作為‘文官之首’,他看起來也是跟名士一般。只是對於四書五經、科舉等等事情,孔訥並不是很感興趣。和很多的衍聖公一樣,孔訥能夠‘陶冶情操’就足夠了。
對於孔氏家族的人來說,他們也不在乎坐在龍椅上的是誰。只要能夠給孔家地位,只要給孔聖人很多的土地,這也就足夠了。當得了大明的衍聖公,也做得了遼人、金人或者蒙古人的衍聖公。
不管是誰坐在龍椅上都沒什麼關係,也不需要在意那些,只要確保了孔家的利益就好。
這些也確實就是曲阜孔家很多人的想法,他們也根本不在乎老祖先的一些至理名言。對於他們來說,只要說出自己是孔聖人的後裔就好,這樣他們就可以有著很多的土地,可以在佃戶那裡收糧,而且根本不需要交稅等等。
這就是衍聖公的特權,這就是有著一個好祖宗的重要性。
文官們是激動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而皇家也是比較重視的,還在應天府的親王們全都要參加,武勳當中也讓幾個比較特殊的過來了。
小小朱換上了莊重的朝服,被他的母后牽著小手,他們也是要去參加的。這是代表著大明對此事的重視,這也是正名份的一場‘戰役’,讓大家看看朱家人的強勢。
此刻的謹身殿不說人滿為患吧,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級別有著自己的位置。很多人其實是看不到孔訥的,很多人也是根本沒辦法看到龍椅上的太上皇。
徐妙清牽著小小朱的手,這個時候鳴鞭響起,代王朱桂立刻領著文武百官大禮參拜。他雖然是朱允煐、徐妙清的叔父,但是他只是親王,而徐妙清是皇后。不要說徐妙清是母儀天下的皇后了,就算是看似有些懵懂的小小朱,那也是朱桂等人的半個君主。
君臣的名份早就定下了。
“臣等拜見皇后殿下,殿下千秋。”
“臣等拜見皇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徐妙清沒有說話,只是鼓勵的看著小小朱。她知道她的兒子被皇爺爺慣成了無法無天的小霸王,膽子大的厲害。而這一次,徐妙清也是希望她的兒子‘正式’出現在朝堂上。
小小朱看了看他的母后,隨即想起來了什麼,“愛卿,平身。”
奶聲奶氣,聲音有點小,但是小小朱沒有怯場,這就足夠了。而在大殿側旁的老朱和小朱就差擊掌相慶了,他們沒有立刻出現,沒有一起走上御階,就是想要看看小小朱的表現,就是想要看看文武百官的表現。
王承恩這個時候很有派頭,滿臉嚴肅的向前一步,拖長聲音,“皇太子教諭,眾愛卿平身!”
朱桂等人帶頭謝恩,“臣等謝恩。”
就在文武百官起身後,徐妙清提醒小小朱,“太子,該你訓誡了。”
小小朱一下子迷茫了,他記得應該有什麼事情。只是現在好像一下子想不起來了,所以他立刻歪著身子看著御階的左側,他的父皇、他的高祖父都在那邊站著呢。
老朱樂了,推了一下朱允煐,“垠兒到底還小,你先過去吧。”
朱允煐立刻向前,龍行虎步的同時,鳴鞭再次響起。朱允煐徑直走向龍椅,而在朱允煐剛剛落座的時候,文武百官自然是三呼萬歲。包括小小朱,他才剛剛坐在自己的小案桌前,立刻就趴在那裡了,真的就是趴在那裡,小青蛙示的很有意思。
朱允煐同樣表情嚴肅,微微抬手,隨即說道,“眾愛卿平身。”
看著滿朝文武、宗室,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煐朗聲開口,“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不少文人立刻來了精神,這是《禮記文王世子》,講述太子的教育問題及有關教育制度、人才選拔的辦法等。
再聯想到皇太子此刻也坐在御階右側,這就說明很多的問題了。大明的皇位傳承很明確,好像大家也習慣了一般,就是儲君會早早的出現在朝堂,皇帝會毫無芥蒂的放權。
雖然大明才開國三十年,只是大家好像已經潛移默化的認識到一些現實了,一點都不覺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