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整理思緒(三)
章節報錯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趙啟接著整理急需的內容,探礦及採礦的方法,要想擴充實力,打造各種兵器,就必須要探測到鐵礦、煤礦等礦,並將之開採出來,然後透過冶煉技術冶煉出上好的鋼材,才能打造上好的武器,銅、金、銀更是古代的硬通貨。好在後世的趙啟對這類知識最感興趣,整個越遂郡各類礦產資源豐富,並且埋藏很淺,儲量很大。後世的攀枝花一帶還有大型鐵礦,趙啟提筆先畫出郡內地圖,然後在上面畫出各種礦產資源分佈圖。
高爐鍊鐵,漢朝時在邛都境內就有建成了高爐鍊鐵,高爐鍊鐵提高了鐵的產量,但那時的高爐鍊鐵技術還是有欠缺的,只能解決產量問題,質量問題還有待提高!
還得改進高爐,改變燃料,提高爐溫,才能冶煉出高強度的鋼鐵,這樣才能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提高鋼鐵的質量。
趙啟結合了後世高爐的特點在紙上畫出高爐的圖形,標註好各種尺寸。又畫出水力鼓風裝置,用以給高爐鼓風,提高高爐內供氧量,從而提高爐溫。燃料可以開採煤礦,將原煤燒成炭,炭火可以提高爐溫。趙啟將詳細操作寫了下來。
流水作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趙啟深知在當下的時代生產效率低下,而這種流水作業是將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細化,讓工匠只負責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做的久了也會變得熟練而標準。嚴格來說流水作業是一種管理方法。他能適合各種作坊的生產管理,能夠使生產的器具規格一致,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也便於在生產過程中責任明確到人。趙啟將流水作業的要點提煉出來,並詳細註明在具體生產中如何分工應用。
生產建設兵團是後世人建立的一種極為有效的屯田戍邊的方式,在歷朝歷代都有軍隊屯田的先例,但受到各朝代政策影響都不能做到有效的解決軍糧問題。趙啟根據後世生產建設兵團的情況結合現在情況整理了一套生產建設兵團制度。各地均可以建立生產建設兵團,一方面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作物,養殖各種禽類畜類,為軍隊提供糧食肉類;一方面協助維持社會治安,戍邊,戰時可作為後勤補給部隊;還可以作為軍隊後備幹部和兵源補充基地。
還要建設規模化的軍隊後勤補給生產作坊,如研製統一配給的單兵軍糧壓縮乾糧、肉乾、罐頭、炒米等,士兵標配的水壺、帳篷、軍裝、軍鞋、毛巾、炊事用品等,必須要有統一的規格,標準化生產。這樣在未來擴充軍隊,才能有效管理,整齊劃一,才能保障軍隊作戰需要。趙啟把能想到的都整理下來,其餘的可以在以後應用過程中慢慢完善,好在歷史留給趙啟的時間還很充足,整理完這些,趙啟放下筆,深呼了一口氣,輕鬆了很多。三天來除了晨練、方便,就沒出過屋子,除了思考便是書寫,終於把目前想到的整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