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之戰結束了,關羽等人堅持到了最後一刻,親眼見證了公孫瓚的最後一戰,最後一場衝鋒。

他們沒有救援,這是屬於公孫瓚的時刻,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四個月的時間,公孫瓚屠殺烏桓鮮卑數萬人之眾,徵召幽州青壯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折損人手。

建安五年北疆平定之時,漁陽,代郡,上谷三郡矗立著十餘座京觀,宣告著公孫瓚對於北疆異族的震懾。

看著最後一刻,公孫策騎著血色的戰馬,褪去了多餘的甲冑,手持長矛衝鋒的那一刻。

公孫續跪在了地上,仰天痛哭。

他們就在一旁觀戰,親眼見證公孫瓚的滅亡,看到了他被袁紹眾將輪番四殺之後,死在了那大軍之中。

袁紹沒有糟踐公孫瓚的屍體,反倒是收攏了所有公孫瓚麾下將校的屍體將他們送到了關羽的面前。

“公孫瓚已經亡了,帶著他的家眷走吧。

公孫瓚一聲征戰於北疆,最後聲名狼藉也在北疆,但我袁本初,仍然要說一聲。

他公孫瓚是個英雄。

你們最好還是將他葬在北疆的大地上。”

袁本初的話沒有得到反駁,按照他們原本的想法他們是要將公孫瓚帶回家鄉,或者是帶回雍涼之地去的。

但是袁本初說得對,他這一輩子都在北疆的邊境廝殺,若是這麼將他帶走。

不值得。

公孫瓚就被葬在了漁陽,他的戰士,他的白馬義從,全都在他的身邊。

袁本初讓瘸了一條腿的袁熙在公孫瓚的墳前跪了三天三夜。

而這段時間,大量的幽州百姓進入了易京一代,這裡有三百萬斛糧秣的訊息已經不脛而走。

這裡似乎成為了整個幽州的生機,不,是整個北方的生機。

關羽等人知道,這是赤裸裸的陽謀,這是為了保證他們這群成天打著仁義旗號的傢伙,不能幹出這種絕人糧秣的事情。

他們若是放了一把火,便是皇甫嵩重生也救不了他們的名聲了。

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趕到幽州的袁熙分發糧秣,收攏幽州百姓的民心,甚至於還有一塊石碑被百姓們立了起來。

說是為了袁熙立的,為了記錄他的功績。

袁熙為了表明自己的孝順,讓人將這功績寫成了自己父親袁紹的,然後他的腿就瘸了。

石碑也被人拆了。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多了,下葬,跪拜,離開。

關羽帶走了公孫家的家眷,對此袁本初也的確是完成了自己的諾言,告訴從幽州到關中的所有關卡之地。

但凡敢阻攔者,殺無赦。

至於關羽他們拆了霹靂車,帶走了那五十萬斛糧草,袁本初也選擇了無視。

“五十萬斛糧草,給公孫瓚的兒子又能如何,難不成我袁本初還差這點糧草不成,就當我送給公孫瓚的了。”

這話說得豪放,聽的田豐直抽抽。

若非是沮授一直給他順氣兒,恐怕田豐就直接過去了。

那不是五十石,那也不是五十斛,那是五十萬斛,那玩意冀州能用兩三年呢。

天知道這大災還有多久,當初他們從那些人手裡把這東西要出來容易麼,你說送你就送。

要臉不要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就如同沮授說的那句話一樣。

他們的主公就是這麼一個人,霸氣之中總是帶著點.....傻傻的意思。

當然田豐也給了另一個評價。

死要面子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