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召當初因為黨錮而隱居的名士荀爽、韓融、陳紀等人入朝為官,要為他們壯聲勢,甚至不惜連連出動公車,為他們再次造勢。

而顛沛流離的蔡邕更是成為董卓心腹,將大半個東觀都送到了蔡邕的面前。

之後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這些名士被啟用,幾乎全部都是一州刺史和要害之郡的郡守。

便是那想要刺殺他的鮑信和當眾頂撞他的袁紹他都沒有再怪罪,然後還給了他們郡守的地位。

希望能夠化干戈為玉帛,畢竟袁家的那位太傅袁隗不但和他關係不錯,當時廢立之事,太傅袁隗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可是最後的結果,為何會是這個樣子。

而真正讓李儒受不了的並不是董卓提拔的這些人大多數都起兵要殺他,這種事情李儒已經有所準備了,但是讓李儒受不了的是,明明就是一件事情,為何董卓做了就是大逆不道,別人做了就是忍辱負重?

廢立之事,董卓提出來,那位袁家的太傅也同意了,怎麼最後所有的罪責全都是董卓一人承擔?

遷都之事,何等愚蠢,司空荀爽明知這是錯的,竟然還勸說董卓遷都,他居心何意?

如今這滿朝文武似乎除了李儒沒有人再反對他了,可是董卓對於李儒的反對,也越來越聽不進去了。

劉封看著李儒,其實說白了,董卓被身邊人所背叛,而李儒則是感覺自己努力了這麼多年仍然被世家輕易擊垮。

看著怒氣衝衝的李儒,劉封只是平靜的說道。

“十月初三,太后何氏與先帝合葬文陵,董卓趁機進入其中盜取寶物。”

這件事說的是董卓第一個缺德事,盜墓就算了,盜的還是皇帝墓。

李儒臉色也是一僵,“我等....並無軍費了,為了不打擾平民,無奈....”

“十月末,董卓仗著軍權的威勢,放縱士兵在洛陽城內劫掠富戶,搜刮財物,奸**女。”

劉封不給李儒說完話的機會,繼續陳述了下去。

“麾下士卒多是羌胡匈奴,沒有什麼規矩在身,的確是有些放縱,不過我家主公已經再次明令軍紀。”

李儒的解釋很合適,劉封還想再說董卓諸多無禮之處,不過最後看著李儒還是嘆息了一聲。

“先生何等智慧,董卓做的這些事情有多少會壞了規矩,有多少會讓自己名聲喪盡,這恐怕不用小子多說。

曾經有一個人告訴過小子。

我可以為自己做的錯事找一百個合情合理的理由,但是你沒有一個理由阻止別人對你所做之事斥責詬病。

人可以沒有對錯,因為無人經歷過你所經歷的苦,但是事有對錯,你做的錯了就是錯了。

你能做得出來,你還不想讓人說,先生這等人物總不至於分不清這等事情吧。”

“呵呵,好個牙尖嘴利的小子。”李儒並沒有被劉封所勸動,反倒是冷笑起來,“你這傢伙避重就輕,明明他們就是早有預謀,明明他們仰仗自己的身份將自己摘得乾乾淨淨,在你嘴裡反倒全都是我家主公的罪過?”

“做了就是做了,想來董將軍也想要掩蓋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只不過是沒有成功了,既然董將軍成功不了,你覺得他們就能夠成功,這年頭史官的腰可比他們手中的筆還要硬。”

這一句話倒是沒有說錯,在這個時候的史官可是一個家族,那不是你想讓我寫我就怎麼寫,我想罵你我就是得罵你,不行你換一個過來,我們還是罵你。

劉封的話第一次讓李儒無言以對,向來被劉封說對了,記錄諸多事情的史官受到了董卓的威脅之後,好像沒有妥協,或者全都沒有妥協的意思。

“世家之人...”李儒還想說話,不過這一次他再次被劉封打斷了。

“世家也好,寒門也罷,先生真以為如今的局面只是因為爾等乃是寒門之人?”

“你又想說什麼屁話。”

“這天底下的世家,哪一個是從開天闢地之時就存在的,哪一個不是從寒門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這個地步。

先生看到了他們的如今的風光,可是他們曾經又有哪一個不是從流言蜚語之中走出來的。

董將軍如今經歷的這些事情他們又何嘗沒有經歷過,時勢造英雄,若無亂世何談機會,只不過他們在亂世之中選擇的與董將軍不同罷了。

小子不能說誰對誰錯,還是那句話,人無對錯事有緣由,先生心中早就明白如今的局勢為何會糜爛至此,只不過先生不想承認罷了。

荀家有一個很變態的傢伙曾經告訴過小子,孤陰不長,孤陽不生,他說這是道。”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