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七章 帝王家事 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二的第五子是李佑,母為太宗四妃之一的陰妃。李佑天生放蕩不羈,不尊法紀,不守本份,愛好打獵又喜結交心術不正的閒散之人。
在手下心腹挑唆下,李佑殺死並肢解了太宗派來監督他的長史權萬紀,起兵謀反叛亂,被大唐軍隊迅速平叛。而後,李佑被押解回長安城,貶為庶人並賜死,年僅二十二歲,後以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因其無子嗣,封號國除。
更可笑的是,正是李佑的謀反,間接導致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之事敗露。
六子李愔,母隋煬帝楊廣之女楊氏,和李恪一母所生。李愔不務正業,又愛好打獵,經常毀壞百姓莊稼,民間口碑極低,而且為人脾氣十分暴躁,經常仗勢無故毆打朝廷官員,然後屢教不改下被削去一半官職和封邑,貶去了虢州。
李愔在虢州繼續故態重萌,又被貶至黃州,在李恪冤案中,李愔因與李恪同母所生而被株連,貶為庶人而流放到巴州,後面雖然平反,但已無可能再回長安,最終死在流放地。
李二的七子,蔣王李惲,母王氏。李惲任安州都督時,勞民傷財製造了很多器材以及服飾上的好玩之物,離任時整整裝了四百輛車,州官彈劾,李治並沒有追究。
後李惲被人誣陷謀反,李治便派使者下來調查,李惲驚惶無措下自殺身亡,李治斬殺了誣陷之人,將李惲陪葬在昭陵。
越王李貞,李世民八子,母德妃燕氏。李貞文武雙全,歷經太宗、高宗、中宗三代皇帝,官至太子太傅。
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因不服武后,李貞舉兵謀反,後兵敗全家自殺身死,唐中宗復位後歸還李貞李姓和族籍,唐玄宗時期恢復李貞爵位。
至於李二的第九子,便是晉王李治,也就是後世的唐高宗。
十子李慎。母韋貴妃,與兄長李貞一樣文武雙全,但天生膽小怕事,為人沒有魄力,最終因李貞謀反被株連下獄,後被貶為庶人並流放,死於流放途中,終年六十一歲。
江殤王李囂,李世民十一子,生母德妃燕氏,史書對李囂的記載甚少,生年不詳,封江王第二年病逝,應該是夭折或英年早逝,無子嗣,封號國除,諡“殤”。
十二子李簡,後宮所出,母不詳,封代王同年病逝,無子嗣,封號國除,同李囂。
趙王李福,李世民十三子,母親楊貴妃,此楊貴妃非唐玄宗之楊貴妃,官至梁州都督,一生碌碌無為。咸亨元年因病去世。武則天執政時期,李惲之孫李思順過繼李福為趙王。
李明,李世民十四子,母巢剌王氏。因和武則天時期章懷太子李賢謀反案有牽連,貶爵零陵郡王並流放至黔州,在武則天授意下,黔州都督謝佑逼死李明,後陪葬昭陵。
其中有些皇子的下場陳宇實在是記不清了,自己畢竟也不是全唐書,可是就以目前的情況看,李泰李恪和李治都有可能是下一任皇帝,尤其是李泰,素來最得李二的寵愛,眼下更是被李二派去編纂《括地誌》,以及在魏王府上開設文學館,更是顯得與其他皇子
不同。
思來想去,陳宇只得拱拱手說道,
“若太子殿下如陛下所言,已然是不堪儲君大任,臣以為,當擇晉王李治為儲君!”
李二若有所思的看著陳宇,也不禁好奇道,
“子寰雖與雉奴投緣,然平日裡也不見得與雉奴多走動,只不時送來玩具,反倒與恪兒相熟,為何不舉薦恪兒?”
陳宇又思忖了幾秒,才恭恭敬敬的答道,
“吳王殿下雖與臣相交甚久,然吳王身負前隋血脈,又非皇后所出,怕是朝中重臣有所不服。”
李二長嘆一口氣,點點頭,又看看長孫皇后,這才開口道,
“子寰果真為朕之心腹,輔機斷言恪兒不可為儲君,恪兒雖英果類我,朕也不得不考慮大臣們的意見。”
陳宇暗暗點頭,歷史上李二的確給李恪的評價就是“吳王英果類我”,想不到這會兒的李二已經自己說了出來。
李二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髭,繼續說道,
“雉奴雖秉性純良,然忠厚有餘,奮勇不足,倒不如青雀般聰慧。”
陳宇暗罵李二,你喜歡小胖子李泰就明說,何必彎彎繞,但面上卻不動聲色的來了一句,
“陛下聖明,魏王殿下胸懷抱負,實乃人中龍鳳,然晉王宅心仁厚,他日若得儲君之位,必不會致手足相殘!”
李二一聽,也是吃了一驚,陳宇看的的確很透,帝王家最怕的便是為了儲君一事兄弟相殘,他李二自己當年也沒少幹,要不然玄武門之變他也不會上演一出父慈子孝,逼的李淵把皇位禪讓給他了。
李二頓時不說話了,一個勁的摸著下巴,長孫皇后反倒出聲勸慰道,
“二郎莫要擔憂,如今大唐國力鼎盛,二郎不過而立之年,想來他日擇一守成之君即可。”
李二聽了長孫皇后的話,才算有一絲笑意,擺擺手道,
“觀音婢言之有理,倒是朕多慮了,呵呵,好好好,子寰啊,今日奏對,便只有你我君臣知曉,不可隨意告知旁人,卿以為如何?”
陳宇忙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