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要訂閱,稍後修改。

先不要訂閱,稍後修改。

只不過相處下來才知道,范仲淹也不是省油的燈。

范仲淹雖然名聲很好,可他也有文人固有的執拗,什麼事都想插上一手,總覺得自己熟讀兵書,指揮作戰也就沒問題。

鬧的駱天明沒辦法,只好親自帶著他去了解軍隊的實際狀況。

至於指揮大軍、制定作戰計劃,都交給穆桂英了。

西征軍的主帥名義上是駱天明,實際上是穆桂英,誰讓穆桂英的指揮能力比駱天明強呢。

在大方向的戰略上,以范仲淹的智商,還真沒什麼問題,他讀的那些兵書,真的能讓他成為戰略大家。

別看駱天明是將門出身,在這個方面還真未必比范仲淹強,也就沒什麼可教他的。

但范仲淹的弱點在於對實際情況的瞭解不夠,恰好這方面是駱天明最擅長的,教他就沒問題了。

比如一支軍隊在行軍途中要經過一道橋,這道橋能容兩輛馬車並行,那麼一千人想要透過需要多少時間?一萬人要想透過又要多少時間?

這可不是簡單的十倍差距而已,當人數十倍增加後,需要的後勤補給、配給的馱馬牛車、運送補給的民夫、橋樑的承重能力等等等等,都需要考慮到,透過的時間可能是二十倍,甚至三十倍。

再比如,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對士氣的依賴非常大。當士卒士氣高昂時,能以少勝多,能在困境中反敗為勝;可當士氣低落時,則是怎麼打怎麼輸,甚至望風而逃。

而影響士氣的因素有很多,大到賞罰不公,小到一句叱罵,都有可能讓士氣大跌。

尤其是范仲淹的文人身份,和武人格格不入,同樣的一句叱罵,武人來罵就什麼事都沒有,或許底層的兵卒還覺得親切。可要是文人來罵,很可能會讓底層士卒懷恨於心,到了戰場上就給你玩兒陰的,把你給賣了。

總之,駱天明帶著范仲淹見識了太多兵書上不會記載的東西,讓這位名臣知道,帶兵打仗不是那麼容易的。

見識的多了,范仲淹才知道自己就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不敢再自以為是。

儘管還會在戰略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卻不會再固執己見,看不起穆桂英這個女流之輩。

搞定了監軍,這仗就好打多了。

不過在到了西北之後,駱天明沒有馬上和李元昊決戰,而是效仿當年和遼國大戰時建立的玄武營,組建了一支新部隊,叫做白虎營。

不過西夏和遼國不一樣,遼國是立國百餘年的大國,國力強盛,習慣了以大勢壓人,所以打仗的時候也喜歡堂堂正正。

在這種堂堂之陣中,只需攻破遼軍的中軍,斬殺主將或者砍斷帥旗,就能奠定勝局。

而西夏不同,他們才剛剛建國,實力不強,自信心也不強,為了取勝,他們更願意使用靈活的戰術來取巧。

這種戰術下,西夏軍根本沒有中軍可言,直取中軍的戰術也就不好用了。

因此,駱天明組建的白虎營也和玄武營不同,玄武營是重甲騎兵,是用來打硬仗的,而白虎營則是以輕騎兵為主,講究個人武藝高強,和戰術靈活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