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天明推廣的體育運動傳播的很快,才過了沒多久,汴梁就出現了三十多支球隊,包括足球、籃球、橄欖球。

這還是球類的製造工藝很麻煩,供人練習的球太少,不然球隊還能再多十倍。

不得不說,古代匠人的手藝,讓駱天明都為之驚歎。

駱天明本以為,沒有現代工藝,橄欖球也就罷了,足球、籃球很難做出來,畢竟對球的彈性要求很高,不但要密不透氣,還要能隨時充氣,手工如何做得到?

結果,曹珣還真就找到了幾個手藝極高的老皮匠,不但把球做出來了,而且質量還非常好,各方面都不比現代工藝差。

唯一的問題是,有這等手藝的老工匠實在是太少了,就算不眠不休的幹活兒,製造的球也供不應求,這才限制了球隊的發展。

所謂物以稀為貴,既然球供應不上,價格自然就水漲船高,最誇張的時候,居然能賣到二十貫一個。

要知道,無論是足球、籃球還是橄欖球,成本都非常低,最多值五十文錢。

一千文為一貫,要價二十貫,這是多少倍的利潤?

當然了,對於連建了十二棟大樓的駱天明來說,這點錢不算什麼,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已經是了不得的好處了。

比如曹珣,就找到了駱天明,想要拉他一起,要建一個皮球作坊。

以曹珣的家世和能力,當然用不著非拉著駱天明來建這個作坊,但球場是駱天明的,球賽也是他發明的,如果他說一句球不合適,所有球隊就都不會用曹珣作坊的球,這筆買賣不是就要賠了?

所以,為了讓皮球作坊的生意順利,拉著駱天明入股,是最合適的方式。

駱天明是無所謂的,既然曹珣非要拉著他,那他也就摻一腳。

不過在看過作坊的工作方式後,他提了個建議,採用流水線的方式來製造。

流水線製造的優勢就不用多說了,唯一的難題是要有一個老匠人教導每一道工序的手藝。

這一點也不是問題,因為曹珣早就說通了兩個老匠人,不然他哪來的底氣開皮球作坊?

曹珣按照駱天明的辦法試驗了一下,發現皮球作坊擴大生產最大的難題,竟然如此輕易的就解決了!

按照傳統的方式,年輕的學徒想要學成老匠人的手藝,需要幾年、十幾年時間,想要成材太難了。

但按照駱天明的辦法,每人只學一道工序,那就簡單多了,幾天就能學會,然後就是大量的練習。

曹珣為了培養人手,也是下了血本,牛皮、牛筋、豬尿泡、魚膠等等材料,不限量的供應,不求能做出多少成品來,只求這批學徒能儘快出師。

結果沒用多久,這個作坊的足球、籃球、橄欖球,就成了比賽指定用球。

雖然產量提上來了,導致皮球的價格大跌,但依然不少賺,讓曹珣的零花錢多了不少。

曹珣跟著駱天明賺錢了,加上駱天明連建了十二棟樓,讓其他人都看到了駱天明賺錢的本事,於是貼上來的人一下子多了不少。

為了賺錢,姿態低一點不丟人,不只是和楊家交好的那些將門、勳貴,就連文臣那邊也貼過來不少,一下子讓駱天明的處境好了不少。

畢竟能在這個時候舔著臉貼過來的文人,都是不要臉的,這種人打嘴仗的戰鬥力相當了得,有他們幫駱天明衝鋒陷陣,文人排斥駱天明的浪潮自然是此消彼長。

別說他們了,就連皇帝,都派人拐彎抹角的詢問,有什麼賺錢的好路子嗎?

既然他們都有求於自己,駱天明要是不趁機要點好處,不就是傻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