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力捧的物件 (第2/2頁)
章節報錯
韓三爺讓出三個點,可不只是駱天明能賺到,參與駱天明片子的製片公司、經紀公司、發行公司等等,全都跟著佔便宜。
也就是說,等把駱天明的損失補回來時,那些公司也跟著等比例賺到了相應的利潤,而這些利潤本該是國內的。
韓三爺這麼幹,往小了說是以權謀私,往大了說,甚至有賣國的嫌疑,所以駱天明才說他不想當這個官兒了。
但韓三爺卻毫不在乎的哈哈一笑:“放心吧,我心裡有數。你是我們國內唯一一個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人,我們給你些支援,也是應該的。”
駱天明疑惑的道:“唯一一個?有點誇張了吧?程龍、李蓮傑、章子飴,不都打入好萊塢了嗎?”
韓三爺擺擺手道:“他們的情況你還不瞭解嗎?他們在好萊塢,都是仰人鼻息的,別人讓他們拍什麼,他們就得拍什麼。
可是你不同,你自帶資金,完全可以自己玩兒自己的,即使別人不給你資源,你也自己創造資源。
更重要的是,你還年輕,還有幾十年的巔峰時間,可以做足夠多的事。”
駱天明明白了,同時也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好萊塢對外的文化輸出,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華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必然也和米國進行競爭,其中文化的戰爭必不可少。
由於米國的國力強盛,導致米國民眾的消費能力很高,也就讓好萊塢有個巨大的本土票倉,能夠支撐他們不斷的拍出好看的大片。
華國此時的國力還不行,消費水平也低,自然支撐不起大片的票房。
此時的國內電影,投資一個億都很難收回成本,換算成米金,才一千多萬不到兩千萬。
這個投資標準,在好萊塢絕對屬於小成本製作,兩者的差距可見一斑。
那麼華國要對抗好萊塢的文化輸出,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人才送到好萊塢,藉助他們的平臺,拍攝自己的電影。
但好萊塢的人也不是傻子,他們允許電影中有華國元素,但絕不允許出現宣傳華國的東西。只要出現華國的鏡頭,必然是髒亂差的那一面,好的一面從來沒有。
李蓮傑、程龍、章子飴他們不想宣傳華國好的一面嗎?
他們當然想,可是他們拍的片子不由他們做主,連導演都沒有最終剪輯權,更別說演員了。
要說導演,就不得不提李桉和吳雨森了。
李桉靠一部《臥虎藏龍》名聲大噪,可主角玉嬌龍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都是西式的,東方思想的李慕白和俞秀蓮則被拍的非常憋屈。
吳雨森的《風語者》之所以失敗,除了對戰爭場面的控制力不夠,將戰爭拍的像黑幫鬥毆之外,還因為他想表達的東西沒表達清楚,太敷於表面。
也就是說,沒有商業片的爽快感,也沒有文藝片深刻感,自然會失敗。
但為什麼會這樣?全是導演的責任嗎?未必吧!
在資本主導下的好萊塢,所有人都是工具,想要擁有自己的思想,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