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天明展現了自己的樂器水平,得到了許安華的認可。

但只會樂器還不行,文藝片演員,最重要的是演技,演技不行,許安華依然不會用他。

接下來,許安華當場試鏡,隨意在劇本中挑出一段讓駱天明表演。

結果讓許安華很驚喜,駱天明的演技還真就不錯,雖說還達不到周閏發、張國容等人的水平,可也在一流之上了。

就這部電影來說,駱天明的演技已經足夠了。

既然沒問題,那就開拍!

許安華確實很喜歡這個劇本,雖然名字有點怪,叫《放牛班的春天》,但故事足夠好就行,別的不用在意。

原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故事講的是1949年,一個才華橫溢,但卻因為大環境而失業的五十多歲的音樂教師,為了飯碗,不得不去了一個類似管教所的學校教學,和一幫問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

經過駱天明改編後,音樂教師當然就變成了年輕的音樂高材生,時間依然放在二戰之後,學校則是香江的偏僻鄉下。

但是駱天明將裡面音樂改成了華國古典曲目,和原本的“溫暖關懷、輕快明朗”的曲風有點不搭,所以他乾脆又將孩子的性格從陰鬱暴躁,改成了自卑懦弱,曲風也就可以變成激昂向上了。

至於孩子們為什麼自卑懦弱,當然是因為戰爭剛剛結束,死去的人太多,也就造成了大批的孤兒。

這些孤兒沒人疼沒人愛,收容學校的管理者也只求他們老老實實即可,對他們施行了嚴苛的軍事化管理,從不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孩子們變的自卑懦弱也就情有可原了。

這部電影沒什麼拍攝難度,絕大部分場景都是在一座學校裡,全都是日常生活而已。

唯一的難點,就是一幫學生演員不太好找,要年紀都不大,但演技還不錯的孩子,真是難為許安華了。

為了找這些孩子演員,許安華花在籌備階段的時間,足足有兩個月。

駱天明在這段時間就只能等待,好在他也閒不著,他的醫術很厲害的訊息已經傳開,不少人來找他看病。

這讓他很不耐煩,他是來當影帝的,不是來當醫生,全都來找他治病算怎麼回事?

可是他要在娛樂圈混,得罪太多人顯然很不明智。

所以他乾脆只診斷不開方,只是確認他們有什麼毛病,然後讓他們自己去醫院治療。

這樣就節省了他大量的精力,而且那麼多人來找他看病,並非真的對他全心信任,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試一試,真正有病了,還是更信任醫院。

因此,他這樣的做法並沒有讓看病的人不滿,反而有些人提前發現了隱疾,得到了及時治療,還非常的感謝他。

除了醫術之外,駱天明的功夫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和他合作過的洪錦寶、程龍、李蓮傑就不說了,全都和他切磋過,全都輸的心服口服。

其他功夫明星、武打替身、甚至是圈外的格鬥好手,全都想找他切磋。